死亡的打击
253. 有时候,家庭生活会因亲人离世而受到挑战。我们必须以信德之光支持这些家庭。280漠视丧亲之痛的家庭是欠缺慈悲的表现,也会错过提供牧灵关怀的机会,而且这样的态度会关上其他传扬福音的大门。
254. 我可以理解失去挚亲的痛苦,尤其是失去一起分享生命的配偶。耶稣也曾为朋友离世而难过哭泣(参阅:若11:33、35)。我们怎样了解丧子之痛呢?「时间像是停顿了:过去和未来有如遭深渊所吞噬。(......)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埋怨天主。对天主感到忿怒的人真多啊!但我了解他们的感受。」281「丧偶尤其痛苦(......)有些人能够寄情儿孙,好好养育子女,借着这样的使命让他们的爱找到出口。(......)至于没有其他亲人可供寄托情感,或是无法从亲人获得关心的人,教会团体应特别照顾他们,尤其是如果他们身处贫穷。」282
255. 一般来说,哀伤期会维持颇长的时间。为陪伴丧亲的人,牧者必须配合哀伤期每个阶段的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丧亲者有很多问题:为什么亲人会离世?他们是否有些事情没有做好?人在临终前会经历什么?应以真诚和耐心的祈祷,帮助他们获得内心的释放,重享平安。在适当时刻,应协助丧亲者明白到他们仍然有其使命,如果只为纪念故人而延长痛苦的时间,是没有帮助的。我们已故的亲人不需要我们的痛苦,他们也不会因我们活得潦倒而高兴。时刻思念故人也不是爱他们的最好方法,因为这样做只是紧抓着不再存在的过去,而不是爱着那位已进入来世的人。故人的肉身虽然不在我们眼前,但若说死亡是强大有力的,那么「爱情猛如死亡」(歌8:6)。爱具有特殊的洞察力,使人听到无声之音,看到不可见之物。这不是说应眷念亲人的旧模样,而是要接受他们此刻的状况已经改变。当玛利亚尝试拥抱复活的基督时,祂叫玛利亚别拉住祂不放(参阅:若20:17),为的是要玛利亚体验另一种与基督相遇的方式。
256. 让我们感到安慰的是:离世的人并不完全消失。信德使我们确信复活的基督绝不会离弃我们。这样,我们可以避免死亡「毒害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爱徒劳无功,使我们陷入更漆黑的无底洞。」283圣经告诉我们,天主为爱创造我们,使我们的生命不因死亡而终结(参阅:智3:2-3)。圣保禄描述死后与基督马上相遇:「我渴望求解脱而与基督同在一起」(斐1:23)。我们死后,天主为祂爱的人已准备好的,偕同基督在等待我们(参阅:格前2:9)。如殡葬礼仪优美的颂谢词所述:「我们虽为死亡的定律而悲伤,却因永生的许诺而获得安慰。主,为信仰祢的人,生命只是改变,并非毁灭。」事实上,「我们所爱的人不是在虚无的黑暗中消失:望德使我们确信,他们已在天主慈爱有力的双手之中。」284
257. 与已故的亲人保持联系的方法,就是为他们祈祷。285圣经说,「为亡者祈祷」是一件「圣善而虔诚」的事(加下12:44-45)。「我们为他们祈祷,不但帮助他们,也使他们为我们的益处所作的代祷得以奏效。」286默示录描述殉道者与这旅途中的世人精诚团结,为世上遭遇不义的人祈祷(参阅:默6:9-11)。有些圣人在临终时安慰他们的亲友,答应依然会陪伴在旁,帮助他们。圣女小德兰说她希望在天上继续行善。287圣道明说:「我死后比我活着时,为你们更有帮助,(......)更有能力达到所想要的!」288这是「爱的连系」289,因为「旅途中的人,和安眠于主内的弟兄们之间的连系,绝不会中断(......),这一连系会借着精神财富的相通而加强。」290
258. 我们若是接受死亡这个现实,便会为死亡作好准备。准备方式就是在爱中成长,日益加深我们对那些与我们同行的人的爱,直到「以后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默21:4)。如此,我们也准备好自己,与那些已离世的亲人团聚。耶稣把复活的儿子交给他的母亲(参阅:路7:15);我们死后,祂也会这样做。我们不要耗费精力缅怀遥远的过去。我们越是在世上好好生活,将来在天上与所爱的人分享的福乐就越大;我们的爱越成熟、越成长,将来在天上盛宴呈上的美果就越多。
第七章
加强子女的教育
259. 父母必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发展,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父母应承担这无可推诿的责任,并以自觉、热切、合理和适当的方式,履行这责任。由于家庭的教育功能非常重要,也日益复杂,我会在本章作出有关的讨论。
孩子在哪里?
260. 家庭应是体验支持、陪伴和指引的地方,甚至应为此重整其行事方式,发掘新的资源。父母应思考他们希望子女接触什么,所以必须注意是谁向子女提供娱乐及消遣,什么东西透过荧光幕进入子女的房间,谁在子女休闲的时间指导他们。只有抽时间与子女相处,以真诚和关心的态度与他们讨论重要的事情,并提供他们健康的休闲方式,才能避免让他们受到不良的影响。必须保持警醒。要是抛下子女不顾,绝对不会有好处。父母应指导及准备年幼和青年子女,为使他们懂得如何面对可能遇到的危机状况,例如被人侵犯、虐待或染上毒瘾等危机。
261. 然而,偏执没有教育的作用,而孩子将要面对什么经历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时间阔于空间」291的原则亦适用于此。换句话说,展开过程比掌控空间更加重要。如果父母执着于要知道他们的子女身在何方,想控制子女所有的行动,那么他们只是在试图掌控空间而已。这样不是在教育他们,不会使他们坚强,也不是在准备他们面对挑战。最重要的是以丰富的爱,帮助子女展开学习的过程,培育他们成熟地运用自由,并培养真正的独立自主,作好准备,迈向健全的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具备所需的特质,并在遇到困难时,懂得保护自己,明智审慎地行事。所以,重要的问题不是:子女到底人在何方?他们此刻与谁作伴?而是我们应了解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处于什么位置,以及他们在信仰、目标、期盼和人生计划方面,有什么想法。因此,我要问为人父母者:「你们是否尝试了解子女在人生旅途中,身处『何方』?你们知道他们的心灵状况吗?最重要的是,你们是否愿意了解?」292
262. 如果成长只是受基因所支配,那么我们将无法改变什么。然而,审慎、明辨和明理等特质,均非可量度的成长因子,而是在人的内心由各式各样的因素所构成,更贴切地说,是取决于人的自由的核心。每个孩子都会运用其自由,打破常规,想出各种使我们感到惊喜的计划,这乃是好事。教育包括鼓励孩子负责任地运用自由,且在面对抉择时,能够明理且明智地作出决定;此外,亦应让他们透彻了解到他们自己和团体的生活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且自由是浩大的恩赐。
子女的道德培育
263. 虽然父母需要学校为子女提供基本的教育,但他们不能完全把子女的道德培育托付他人。人的情感和道德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经验:相信父母是可靠的。这表示父母须承担教育的责任,以他们的关爱和见证培养子女的信心和真诚的尊重态度。尽管子女不是十全十美,要是他们就因此感觉到父母不爱他们,或不被关心,这会为子女造成极深的创伤,并会使他们在成长路上困难重重。父母的疏离或冷漠为子女带来的痛苦,比子女因犯错而被纠正时所感到的痛苦更大。
264. 父母亦应负责培育子女的意志,帮助子女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倾向择善而行。这表示要向子女讲解一些值得学习的行为和行善的态度。然而,这总是一个过程──由不足迈向完满。盼望融入社会,或是为缔造更有秩序、更美好的社会生活,而惯于放弃追求眼前的满足,这样的态度体现了相当可贵的价值取向,并有助追求更崇高的价值。道德的培育应采用正面的方法,而且应透过教育性的对话,囊括子女的感受及其熟悉语言。此外,应对子女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自行体会某些价值观、原则和规范的重要性,而非强迫他们接受,当作不可质疑的真理。
265. 行善不只是「作出适当的判断」,或清晰了解当作的事,不过这些都是首要的条件。个人信念不管有多坚固,往往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再者,即使良心已作出明确的道德判断,有时可能其他选择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让理智所明了的善在我们内心扎根,成为深层的情感倾向,以至对善的体验胜过其他吸引的事物,从而体会到这些美好的事物,在此时此地是对我们有益的。有效的道德培育包括指出行善对个人的帮助。今时今日,若是要求人们作出努力和牺牲,而不明确指出这样做有何益处,那么这样的教育将会徒劳无功。
266. 必须让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的习惯有其正面作用,能够把他们内心重要的价值观转化为健全和稳定的外在行为。孩子或许愿意与人交往,待人友善,但如果长辈一直没有教导他们常说「请」、「可不可以」、「谢谢」,那么他们未必懂得表达内心的友善。培育坚强的意志和重复实践若干行为有助培养德行。若是未能使孩子自觉和自由地重复实践良好的行为,并因而获得肯定,那么有关这些德行的培育尚未真正完成。若是没有给予充分的鼓励,仅是依赖他们的个人动机或对某种价值观的偏好,不足以培育他们的德行。
267. 自由是宝贵的,但我们有机会失去自由。道德教育是有关自由的培育,藉由建议、鼓励、实践、激励、褒扬、榜样、模范、象征、反思和劝谕,以及审视个人的言行,从而帮助人们培养这些稳定的内在原则,驱使他们行善。德行是一种信念,并已转化为内在的原则和稳定的行为表现。因此,富于德行的生活能培育、强化和训练人的自由,使人不至倾向于有违人性的冲动和反社会的行为,沦为奴隶。事实上,「人性尊严要求人以有意识的自由抉择而行事,意即出于个人的心悦诚服而行事。」293
惩罚的激励作用
268. 同样,我们必须让儿童和青少年明白恶行的后果,培养他们有为人设想的能力,并为曾经伤害他人而悔过。有些惩罚有助于达成这个目标,尤其是针对侵略性的反社会行为所施加的惩罚。我们应以坚决的态度,训练孩子为他们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请求宽恕,并作出弥补。当教育过程能成功培养孩子成熟地运用个人自由,孩子会以感恩之心,体会到在家庭内成长的益处,并能响应培育过程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269. 当孩子的努力获得欣赏和肯定,并感到父母对他们的忍耐和信赖,那么纠正过犯也有激励作用。当父母以爱纠正子女,他们会感到被关心,以及父母肯定自己的潜能。这不是说父母必须是完美无缺的人,但要懂得谦逊地承认自己的限度,并努力改善。然而,父母在许多事情上应以身作则,包括不要让忿怒支配。当孩子犯错,必须纠正他们,但不要把他们视为仇敌,或是发泄怒气的对象。成年人也要明白到有些不当行为是因个人软弱和少不更事所致。不断运用惩罚的方法会造成伤害,无法帮助孩子了解其行为有不同程度的严重性,而且使孩子感到沮丧和愤慨。「你们作父母的,不要惹你们的子女发怒。」(弗6:4;参阅:哥3:21)
270. 重点是纪律不应摧毁渴望,反而要激励其发展。应怎样使纪律内化?怎样确保纪律为孩子的成长过程设下正面的分界线,而不会成为阻碍他们的高墙,或成为有碍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在两个无益的极端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要是事事满足子女的愿望,那么他们会变得只顾其权利,而无视其责任;另一方面,要是子女未能了解自身的尊严、自己独一无二的身分和权利,那么他们会为了各种责任,并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受苦。
适当的忍耐
271. 道德培育应避免要求儿童和青年作出过分的牺牲,而应只要求适度的努力,以免使他们心生怨愤,也不要强迫他们行事。正当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建议一个孩子可以理解、接受和欣赏的进程,并要求孩子作出适度的牺牲。否则,过分的要求只会适得其反。当孩子不再受我们管辖,他们的行为不可能保持正直。
272. 有时候,由于人们曾经验被遗弃、失望、缺乏关心,或负面的父母形像,会因此轻蔑道德培育。他们把道德价值与扭曲的父母形像或成年人的软弱串连起来。因此,我们应协助青少年作出符合事实的模拟:确是有些杰出的人实践了正面的价值观,但其他人亦以不完美的方式,并按不同的程度,付诸实行。与此同时,由于青年的抗拒态度可能是负面经验所致,我们应协助他们踏上医治的疗程,抚平心灵的创伤,好让他们能够谅解他人和整个社会,与之和好。
273. 在灌输这些价值观时,我们应按孩子的年龄和现实环境,循序渐进,而不要试图采取严厉苛刻和一成不变的方法。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宝贵研究可见,改变行为是漫长的过程,而且亦须引导和激励当事人善用自由,因为单靠自己未必能学会成熟地运用自由。特定处境中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但那是受条件所限的自由,而不是指我们自然而然地具有择善的能力。人们往往未能区分「自愿」与「自由」。有人会以强大的意志力追求恶事,但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抗拒欲望,或是曾接受劣质的培育。在这些情况下,虽然他们的抉择是完全出于自愿,而且没有违反其意向,但这不是自由的抉择,原因是为他们来说,弃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况就像染上毒瘾的人,在毒瘾发作时,他们会想尽办法吸毒,但他们当时是受到条件所限,以致无法作出其他决定。所以,他们的决定虽是自愿的,但不是自由的。「让他们自由选择吧」,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实在没有选择的能力。让他们吸毒只会加深他们的毒瘾,他们需要接受援助和接受治疗,才能康复。
家庭生活为培育的场所
274. 家庭是培育人性价值观的第一所学校,给我们学习善用自由。有些倾向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往后一直深深影响整个人生,使我们特别受某种价值观吸引,或是自然地摈弃某种行为。许多人一生都采取某种方式行事,因为他们认为自小透过潜移默化学会的方式是恰当的:「以前人家是这样教我的。」「我以前是这样学的。」我们也在家庭中,学习审慎辨别各种媒体发布的讯息。可惜,若干电视节目或广告往往产生负面影响,削弱家庭建立的价值观。
275. 在这个充满焦虑、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家庭教育一个极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等待的能力。这不是指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而是要想办法培育他们审慎分辨的能力,不要期望生活中所有范畴都像数字科技般高速发展。让孩子等待并不是否定他们的渴望,而是稍后才满足他们。当儿童或青少年未能学会接受某些事情需要等待,他们会变得霸道,只要求自己的需要立即获得满足,养成凡事要「什么都要马上得到」的陋习。这是很严重的误导,无法助人培育自由,只会危害其自由。反之,当他们学会延后某些事情,等待合适的时刻,他们将懂得自我控制,不冲动用事。因此,当孩子体会到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会使他们觉得更有自尊,同时也会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的自由。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应期望孩子行事像成年人,更不是认为他们无法成熟,没能力去负责任地运用自由。在健全的家庭里,这个学习过程往往是借着生活在一起及遵守某些规矩而实现的。
276. 家庭是首要的社交场所,因为我们最先在这里学习待人之道、聆听、包容、尊重和帮助别人,以及怎样与人相处。教育应激发「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感,鼓励人们走出自己的家庭,而「居住」在同一的大家庭。在家庭中,我们学习对别人表达亲切、关怀和问候别人,打破自私自利的恶性循环,体会到我们是与别人一同生活的,而这些人值得我们表达重视、亲切和关爱。若不从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的着手,就难以建立我们与社会的连系,例如:彼此亲近、在每天的不同时候相遇、关心众人感兴趣的事情、在小事上互相帮忙。家庭应每天发掘互相肯定的新方法。
277. 家庭亦应重整其消费习惯,藉以照顾我们的大自然,视之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整体的生态环境中,家庭是主要的行事者,因为家庭是社会主要的行事者,蕴藏人类文明的两个基本原则:团结共融的原则,以及生育繁殖的原则。」294同样,家庭生活的困难和问题亦有教育意义。例如是家人患病,因为「面对疾病,即使是在家庭中,也会因人性软弱而出现各种困难。但一般而言,患病期间有助巩固家人的关系。(......)如果教育未能培养人们对疾病的关心,将会使人心冷漠。这就是说,孩子会对别人的痛苦感到『麻木』,而且没有面对痛苦的能力,也难以接受生活的限制。」295
278.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或会因日益先进的通讯器材和娱乐媒体,而获得帮助或受到妨碍。若是好好善用它们,将有助分隔两地的家庭成员保持连系。更频繁的通讯有助解决困难。296然而,应清楚了解到这些媒体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直接和有深度的交谈,因为这要求人们面对面相处,或至少听到对方的声音。我们知道这些媒体有时不会拉近人的距离,反而使人更加疏离,例如在用膳时,各人只顾查看手机,或是配偶长时间埋首电子玩乐,而要伴侣在睡眠中等待。家庭亦应促进对话和讨论,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不要施加无谓的禁令。然而,我们不应漠视新型通讯为儿童和青少年带来的危机。他们或会变得冷漠和脱离现实生活。这种「科技性的自闭」使他们更容易被操控,有些人会为了满足私利而试图潜入他们私人的领域。
279. 父母也要避免成为子女眼中无所不能的人物,否则子女或会以为他们只能信任父母,而妨碍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及情感的成熟发展。为使父职、母职延伸至更广阔的现实,「教会团体蒙召为家庭的教育使命提供支持」297,尤其是提供为基督徒入门而设的要理讲授。为提倡整全的教育,我们应「更新家庭与教会团体的合作关系。」298主教会议强调天主教学校的重要性。教会学校「在辅助父母教育子女方面,发挥重要的角色。(......)应鼓励教会学校履行其使命,帮助学生发展为成熟的人,并以耶稣的爱审视世界,把生命视为服事天主的召叫。」299为此,「教会坚决地肯定她有自由讲授自己的教义,而教育工作者亦享有『良心异议』的权利。」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