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耶里哥的城墙”是个什么典故?
话说梅瑟率领以色列大队人马,沿约旦河东岸,来到乃波山,遥望河对岸的棕榈城耶里哥,天主对他说:“我让你亲眼看见,但你不能过去。”梅瑟抱憾而终,他的徒弟若苏厄﹝基督教译为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渡约旦河,攻入这块天主所许的福地,第一仗就碰上了最坚固的耶里哥城。如靠以色列人当时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城内的客纳罕人,这一场战争将影响以色列人重返圣地的信心,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于是上主亲自替他们打仗,天主命令他们抬着约柜绕城转六天,第七天绕城转七遭时,司祭要吹起羊角号,众百姓要高声喊叫,天主说:“那时城墙必要坍塌!”坚固的耶里哥城果然在以色列人的叫喊声中垮了,这和中国的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69.“士师”是什么意思?
“士师”又称“民长”,士师的希伯来文在古代是指民政官或行政首长,客纳罕文献则指审判官或军长,中译的“士师”取自周代官制,是国家的司法者。圣经中的士师时代和君主时代不同,神才是君主,士师是处理政务与军事者。
梅瑟死后,由若苏厄带领人民进入福地。一路上,天主保护若苏厄,许下从旁帮助他。
这样,若苏厄便成了以色列人的首领,在他的领导下,为了争取福地而多次举兵,征服敌人。然后,若苏厄为十二支派划分地区。他在去世前,特聚集以色列人在一起,重述天主对他们的恩惠,劝他们要事奉天主,不可拜别的神明。百姓都异口同声的答应下来。
民长是指若苏厄死后,撒乌耳未被立为君王之前的一段时期,那些被天主特别召选为拯救以色列人于敌人手中的英雄人物。民长时期是个暴乱的时期,民长纪一书就是记述了以色列民的不忠、遭难和得救的事迹。这些事迹,约发生于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纪中叶间。
若苏厄死后,和他同时代的人也都先后去世。他们下一代的人,为适应外邦人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不久便染上了外邦人的恶习,背弃了他们祖宗的天主,而恭敬当地的神,又与客纳罕人通婚。上主于是大发忿怒,惩罚他们,任他们遭受敌人的蹂躏。当他们每次受敌人压迫欺凌时,他们就向天主呼吁,上主也每次给他们兴起一些伟人来拯救他们。每当一个民长逝世后,以色列人仍然像若苏厄死后的时代一样,再撕毁了他们与天主所订立的盟约,而敬拜邪神,供奉客纳罕的神。为此,天主再次将他们交于敌人手中。在苦难中,他们几时再想起天主,天主就几时再给他们打发一位民长来拯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