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推荐文章 > 圣诞节的意义及其礼仪庆祝 >> 正文

圣诞节的意义及其礼仪庆祝

发表时间:19-12-25 来自:【上海教区光启社《圣爱月刊》】 作者:方补课神父  点击次数:6651

要说西方世界最喜庆的传统节日,那一定是圣诞节。温馨的圣诞歌曲、流光溢彩的圣诞树、亲切慈祥的圣诞老人、精美诱人的礼品等等,都让这个节日深受大众喜爱。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通,中国人对于圣诞节也早已不再陌生,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澜,似乎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民众开始关注圣诞节,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要在这个节日上做点什么以示庆祝。近几年来,尽管出现了一股抵制洋节的时代逆流,但也没能改变什么。

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非耶稣基督莫属,因为他真正改变了人类的命运,革新了人的生命;他所建立的教会以及由此衍生的基督宗教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的诞辰成为人类历史的分界点,成为历史新纪元的起点。耶稣基督的影响是普世性的,也是永恒的。当然,他的诞生之日也是最值得纪念和庆祝的。因此,圣诞节理当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

有一婴孩为我们诞生了,有一个儿子赐给了我们;他肩上担负着王权,他的名字要称为神奇的谋士、强有力的天主、永远之父、和平之王(依95

对于基督徒来说,圣诞节绝不仅仅意味着假期、派对、美食、礼物等等,而更意味着对天主永恒大爱的赞颂与感恩。基督徒的圣诞庆祝具有深远的宗教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圣诞节的起源、圣诞节的意义,以及圣诞节的礼仪庆祝三个方面,对圣诞节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期帮助基督徒善度圣诞节,同时也帮助非基督徒更多地了解这个伟大的节日。 

圣诞节的起源

在教会诞生后的前三个世纪中,除了每个星期天和每年的逾越节庆祝主耶稣的死亡和复活,并没有任何其他庆节。但是,到了第4世纪,教会逐渐开始以耶稣在世时的真实生活为依据,用不同的庆节来庆祝他的救世奥迹。从此,对于耶稣基督的苦难、复活、升天等奥迹的纪念,逐渐形成独立的庆节。由此延伸,对于耶稣在世生命的第一个阶段,即他的降生奥迹,也就形成了独立的庆节——圣诞节。

那么,要在哪一天庆祝基督的降生奥迹呢?那首先要看耶稣降生在哪一天。关于这一点,圣经上没有记载,教会圣传也没有清楚地交代。那么,教会为什么要把1225日定为圣诞节呢?对此学者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解释:

有的学者认为,此庆节的设立是为了对抗罗马的一个节日。公元274年,罗马皇帝把1225日确立为无敌太阳神诞辰,他让整个罗马帝国庆祝这个节日。之所以选择1225日,是因为按照当时的罗马年历,那一天冬至日,是日最短、夜最长的一天,但也是日渐长而夜渐短的开始。在漫长的冬天,罗马人渴望太阳的温暖,于是,就把这一天附会为无敌太阳神的生日而加以庆祝。教会把这同一日定为耶稣的诞生之日,是为了指出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不败的太阳正义的太阳(拉4:2)和世界的光(若8:12),他才是照耀每个人的真光(若1:9)。同时,这也是罗马教会对自身信仰的宣认,以捍卫耶稣基督的天主性。大概于336年,罗马教会就开始庆祝圣诞节。

另一些学者认为,当时的人们特别重视事物的象征意义,而太阳象征耶稣基督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当时基督徒的意识中。他们也注意到昼夜的平分点(春分和秋分)到至点(夏至和冬至)的变化的象征意义。有人认为若翰在秋分时(925日)受孕,在夏至时(625日)诞生;根据路1:26记载,耶稣是在若翰受孕后六个月受孕的,即春分时(325日)受孕,那么,他的诞辰就在1225日。春分时,日渐长,夜渐短,太阳开始展示勃勃生机,同时,耶稣的人性生命也开始孕育成长。当时的基督徒认为,这是天主上智的安排,以象征真正的太阳世界之光进入了世界,放射光芒,以驱逐罪恶的黑暗。

我们尽管无法断定这两种解释的正确性,但历史事实是,到了第4世纪末期,圣诞节的庆祝,在整个西方教会以及许多东方教会已经相当普遍。 

圣诞节的意义 

圣诞节Christmas)一词来自英文Christ’s Mass的缩写,其拉丁文是Mas ChristiChristimas,意思是基督的感恩祭。圣诞节是纪念基督降生人间拯救人类的神圣庆节,它包含一些神妙奥迹和丰富的象征。

1. 感念三个伟大的奥迹

耶稣基督的诞生实现了三个伟大的奥迹:天主子生于童贞女、人性和天主性实现神圣的交换,以及人类处境得以奇妙的改造。童贞生子本来就是石破天惊的奇事,更惊人的是,她生育的竟然是天主子,这完全超出了人的想象和理解。天主子取了奴仆的形象,除了罪过,与我们完全相似;他成为我们的一份子,是为了救赎我们,让我们人类分享他的天主性;他还改变了人的恶劣处境,恢复了人性原有的恩宠地位。戴尔都良论及耶稣诞生的时候感叹说,这一日为人是一个新的诞辰:在天主诞生成人的时候,人也在天主内诞生。

2. 真光的出现

真光是圣诞节的一个重要主题,基督就是降来照耀人世的正义的太阳,是世界的真光,因为他的来临,我们才不再在黑暗中行走。藉着他及他的逾越奥迹,我们成为光明之子。圣大良教宗认为,我们之所以庆祝圣诞节,是因为圣诞节是逾越节的开始;圣诞节之所以有救恩的意义,是因为圣诞指向主基督的逾越。在冬至庆祝的圣诞节,指向春分过后的月圆(日长过夜且夜被月光照耀)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复活节。所以,圣诞节不只是庆祝基督的降生,同时更是纪念基督降生救赎的洪恩。降生和复活是分不开的同一个基督奥迹。

3. 精神的春天

春天是万物更新的时期,教会习惯于在春天的图像下追念耶稣诞生的奥迹,称他是天上的春天精神的春天永不消逝的春天等。后来许多地方在圣诞节安置圣诞树的习惯,也包含耶稣基督是永不消逝的春天这样的思想。当然,圣诞树被引入到圣诞节具有偶然性,它的来源应回溯到中世纪德国的一种宗教剧,此剧中的伊甸乐园以一棵松树来代表,象征生命树和知善恶树。剧演完后,松树则被保留下来。因为松柏树在寒冷的地方也四季常青,生命旺盛,很适合象征耶稣基督和他的使命,在此象征意义下,又产生在树上装饰与耶稣圣诞有关的星星、铃铛等。17世纪之后,圣诞树上的装饰又多了烛光或灯光,象征耶稣是照世之光。

4. 和平与爱的庆节

耶稣是和平之王。正如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有一婴孩为我们诞生了,有一个儿子赐给了我们;他肩上担负着王权,他的名字要称为神奇的谋士、强有力的天主、永远之父、和平之王(依9:5)。因此,耶稣的诞生之夜是平安夜,天使也高唱天主在天受光荣,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路2:14),以欢迎和平之王的到来。毫无疑问,天主子耶稣基督的降生彰显了天主对世人的大爱,所以,圣诞节也是爱的庆节。在耶稣基督身上我们所看到的和体验到的是天主对人最深情的爱,这也是人们在圣诞节互赠礼物的根由:因为在这一天天主给人类送来了最珍贵的礼物——他的独生子,人们也藉着互赠礼物来传递和分享天主爱的果实。

5. 敬礼耶稣圣婴的庆节

在圣诞节,敬拜马槽中的耶稣小圣婴也成为庆祝圣诞节的一项重要传统。该传统的形成与方济会会祖圣五伤方济各有关。1223年,方济各搭建了一座逼真的马棚,还牵来一头牛和一头驴拴在马棚里。他又求得教宗的许可,在那里安置了祭台,请一位神父举行弥撒,身为执事的他诵读了福音,并讲了一篇极为感人的道理。此后,这种作法透过方济会士的推广,便逐渐普及到世界各地。简陋的马棚、襁褓裹体的婴儿和凄美的贫寒景象,让人容易联想到,耶稣基督贵为天主子,却空虚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形状也一见如人;他贬抑自己,听命致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现在,在教堂和家庭中搭置马棚或山洞的习惯已经非常普遍,但教会提醒我们,圣诞节所庆祝的主要对象不是躺在马槽中的小耶稣,而是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奥迹——天主慈爱的彰显。

圣诞节的礼仪庆祝

1. 圣诞节的准备期

在开始庆祝圣诞节之后,教会也逐渐为此节日定立了一个礼仪准备期,即将临期Advent),以迎接基督的来临。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各地区的将临期的长短并不一致,通常有四周到六周不等。直到第1011世纪的时候,各地教会才有了统一的标准。目前,教会的礼仪年历规定:将临期由逢到或最接近1130日的主日的第一晚祷开始,到圣诞节第一晚祷前结束。

一如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期待默西亚的来临,教会在将临期的礼仪中也表达天主的新选民对基督的期盼。因为人的罪恶和各种不义,阻碍了救恩的实现,所以现代人也要怀着旧约以色列人期待默西亚的心意,期待救恩的实现。

教会礼仪年历提出这样的准则:将临期有双重特点:它是圣诞节的准备期,纪念天主子第一次来到人间;它同时也是藉此纪念而令人想到基督末世再度来临的一个时期。因此,它是一个喜悦和热情期待的时期。基于这个理由,以前将临期弥撒中严禁弹琴(第三主日除外)的规定现在也取消了。《主教行礼规则》还指出:将临期中风琴或其他乐器均可用,祭台亦可简单地用花装饰,要符合本时期的特点,但要避免超过圣诞节圆满的喜乐。尽管乐器可用,但为支持歌唱才可用,独奏则禁止。这说明,将临期虽然是一个充满喜乐的期待期,但在救主来临前,应有所节制地表达这份喜乐。

将临期分为两个礼仪阶段:从将临期第一主日开始至1216日为第一阶段,其礼仪强调将临期的末世特点,促使人们期望基督第二次来临;1217日至1224日为第二阶段,其每日弥撒及日课的专用经文,更直接地为我们庆祝圣诞节做准备。

在将临期,教会有设置将临圈的习惯。所谓的将临圈是用长青树枝编织而成的圆圈或花冠,圈上安置有四支蜡烛。其传统意义是:象征基督真光照耀那坐在黑暗及死亡阴影下的人群(路1:79)。环圈本身象征时期已满,基督来到人间,也象征天主的永恒存在与无始无终;长青树枝象征永生与天主的永恒不变;四支蜡烛代表将临期的四周。每过一周多点燃一根蜡烛,象征我们心中对基督的爱日益增加,对基督真光来临的渴慕更加热切。

2. 圣诞节的礼仪庆祝

圣诞节有子夜、黎明和日间三台弥撒,每台弥撒的礼仪都有不同的历史来源和庆祝的侧重点。

起初,圣诞节只举行一台弥撒(日间弥撒),是在圣诞节当天九点左右由教宗主礼。厄弗所大公会议(431年)定断玛利亚为天主之母是当信的道理之后,教会在罗马建了一座圣母大殿。此后不久,依照耶稣诞生地白冷山洞的样子,又在该大殿旁边建筑了一座山洞小堂(或称为马棚小堂),以纪念主耶稣的诞生,而且仿效耶路撒冷的教友在圣诞夜间举行礼仪的习惯,在此小堂开始举行夜间弥撒。甚至教宗也亲自前来在这个小堂举行夜间弥撒,这就是圣诞子夜弥撒的起源。

1225日也是东方教会非常尊敬的殉道圣女——圣阿纳大西亚的纪念日,当时侨居在罗马的希腊人在阿纳大西亚堂举行弥撒进行庆祝。为了表示对东方教会的重视,教宗亲自到该教堂举行纪念圣女的弥撒,再回到圣伯多禄大殿举行圣诞节弥撒。后来,教会取消了圣女专用弥撒经文,而以圣诞节的弥撒经文代之,只是加念一些纪念圣女的经文而已,这就是圣诞节第二台弥撒(黎明弥撒)的由来。

教宗举行的这三台弥撒(子夜、黎明和日间弥撒)的经文都被录入教宗所使用的礼仪书中。当这本礼仪书传到其他地区的时候,主教和神父们也照此举行弥撒,这样一来,在圣诞节举行三台弥撒的习惯就开始形成了。

子夜弥撒的进堂咏首先指出弥撒的主题:新生命的诞生。救世主为我们诞生了,他就是主基督(答唱咏)。我们在这新生的婴孩身上所朝拜的是降生可见的天主(颂谢词一),他是取了血肉之身的圣言(领主咏),他是照耀这至圣之夜的真光(集祷经),他取了人性是为了让我们分享他的天主性(献礼经)。圣诞节不只是要我们追念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历史事实,而且更是要我们今世能师法基督度圣善的生活,来日分享他永恒的光荣(领圣体后经)。

子夜弥撒的福音叙述耶稣诞生白冷的情景,这是礼仪的主题,但礼仪所强调的不是耶稣诞生在马槽中的景象,而是天主的自我显现。耶稣的诞生给人类带来上天的平安,他是先知所预言的和平之王(读经一),在他身上显示了天主的救赎恩宠(读经二)。他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是一道皓光(读经一)。我们生活在多灾多难的世界中的人们,应以欢欣鼓舞和感恩的心情,参加这一夜的感恩祭,把救主迎接到我们的心中,让他重整我们的生活。

随着太阳在东方升起而举行的黎明弥撒,其经文强调的是的象征意义。进堂咏首先指出基督是光,他照耀在我们身上;我们沐浴在他的新光中(集祷经)。福音记载,救主首先显现给一群牧羊人,体现出天主对贫苦卑微之人的仁慈爱护,从而教训我们要以谦逊纯朴的心迎接救主的显现,并要以热诚的爱心去实践这庆节所启示的教训(领圣体后经)。

日间弥撒强调的主题是神圣的交换。天主圣子降生成人,取了我们软弱的人性,是要我们分享他不朽的天主性的荣耀(集祷经);他与我们共有同一个性体,我们与他共享永生(颂谢词三);因为他诞生于人间,我们将能永生于天国(领圣体后经)。

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他的光荣(若1:14)是日间弥撒的福音所宣报的喜讯,本日所有的其他读经及弥撒和日课的经文都是对这个喜讯的回响。这位新生的婴儿就是天主之子,天主藉着他创造了宇宙,他是天主光荣的反映,是天主本体的真像(读经二)。他的来临使大地四极看见了天主的救恩(读经一),他是普照每人的光(福音),因此,他不只是犹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亚,而且是全人类的救主。

3. 圣诞期

圣诞期从圣诞节开始到主受洗日结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圣诞八日庆期。只有复活节和圣诞节享有八日庆期。但是,因为圣诞节的等级低于复活节,因此,在圣诞八日庆期内仍然可以举行第二等级的圣人庆节的弥撒,如1226日的圣斯德望瞻礼、1227日的圣若望宗徒瞻礼,以及1228日的诸圣婴孩瞻礼可以照常庆祝。而圣诞节后的首主日(或者在1230日)庆祝圣家节,圣诞庆期的第八日(11日)则庆祝天主之母节。

12日至主受洗主日为圣诞期的第二个阶段。主受洗日通常是指16日之后的那个主日,也是圣诞期的最后一个庆节。而圣诞期内最大的庆节是主显节,通常在16日庆祝。主显节(Epiphany)的名称来自希腊文epiphaneia,意思是天主的显现。之所以选定在16日庆祝主显节,是因为受了当时外教庆节的影响。古埃及人在16日举行一种从尼罗河取水与蓄水的仪式,而且他们相信在当天晚上很多圣地的水泉会流出酒来。为了追念耶稣受洗,也为了对抗外教人的这一风俗习惯,东方教会也把16日作为给人施行洗礼的重要日子。大约在第4世纪末期,西方教会也接受了主显节,特别纪念东方三位贤士朝见耶稣圣婴,同时也纪念耶稣受洗和加纳婚宴的奇迹。

主受洗节既标志着圣诞期的结束,也标志着常年期的开始。

 

文章来源:【上海教区光启社《圣爱月》】

第1页

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20号 邮编:200030 电话:021-64412211 传真 021-64276221
E-mail:guangqis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