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殊专题 > 《灵修基础与蓝图》第二部 第十七章 灵修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 正文

《灵修基础与蓝图》第二部 第十七章 灵修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发表时间:15-05-20 来自: 作者:江奇星神父  点击次数:4777

第二部 灵修基础

第十七章 灵修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灵修学既然谈到“人,当然也会牵涉到人的心理问题。现今心理学是显学,因此不少灵修学者开始注重灵修学与心理学的整合,希望借此帮助人在灵修路上走得更轻快与流畅。无庸置疑,灵修学与心理学是可以完好结合,但也该了解两者领域的差异,亦要了解心理学在灵修学里的位置和限度,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整合。

一、心理学简介

就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来说,心理学的第一波是佛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此学派认为宗教只是一种心理投射,所以毅然决然地将宗教切割,只从人的潜意识、性本能以及精神理学角度来研究人。第二波是行为学派,此学派诉求于科学实验,认为环境影响人的后天行为,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可被制约的。第三波为人本心理学,此学派诉求人的生命意义,强调自我实现,重视自我价值。第四波为“超个人心理学,在人们过于强调自我之后,此学派开始注意属灵层次的意义,重视超越自我生命的经验,这是具宗教素质又企图跨越各个宗教的心理学科。

综观心理学史,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从最初切割与神的关连,由人的特性、行为及反应来寻找我是谁。后来慢慢发现,这种心理学架构实不足探索人的问题,因此注入“生命的意义、“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内涵,由此拓展心理学的深度。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极缺乏人的灵性幅度,于是注入含有宗教素质的灵性生命探索。

这样看来,超个人心理学派好像回到神的怀里了。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不然。基督信仰者若因此向超个人心理学大抛媚眼,那就大大表错情了。这种剧情,也许好像一位纯情少女以为遇上一位非常爱她的男人;其实不然,这浪子虽然爱她,但他也爱其她女人,而且他更爱自由。意思是说:虽然超个人心理学对基督信仰的灵性探讨有兴趣,但是他对其它宗教的灵性探讨也同样有兴趣,它是自由派的。

从某层面上来说,超个人心理学相当符合现代某些人的心态,那就是:“我需要灵性的滋养,但不要宗教教条的约束这就是自由派灵修者的意识型态。现代有一些基督徒,同样有这样的意识型态:我要灵修,但不要宗教的约束。这种自由派态度的基督徒,仅是一种失去根源的自由,他们是无法透过众多天上圣人的祝福而深入于基督灵修奥境。

二、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ogy)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六十年代,它不仅是心理学支派,更是在时代潮流推动下的思潮,目前还在发展中,尚未形成完善系统。它研讨世界各宗教与非宗教团体对灵性发展的技术与经验,关注范围包括:禅修、道家、气功、瑜伽、冥想、静坐、基督信仰、以及巫术等等。集合了这些研究,是为寻找彼此的共通理论,目的是为了开发人类潜能,让人了解自己,超越自我,得到超越性体验。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试图将世界灵性传统经验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系统,形成另一种灵性发展经验。

超个人心理学依旧是心理学的一支,不属宗教学,也不是灵修学。此学问乍看下是神本主义,其实仍属人本主义。尽管有理论基础,毕竟超个人心理学不是一项修炼学科,不能取代真正的修炼。它可以告诉你何谓高峰经验,但不会指导你如何达到基督化的内修。当然,超个人心理学仍然有它的贡献,只是说,追求灵修生活的天主教徒,若想要建立基督化灵修,依然要回到天主教灵修。

三、人本心理学

 

灵修学

人本心理学

对象

天主

自己

目标

天人合一

超越自己

自我实现

活出天主的肖像

心智发展与成长

力量来源

个人力量、天主的助力

个人力量

达到层次

灵魂深处

潜意识

借着方法

达到天人合一

让心智健康发展

圣化的恩宠

分享天主性生命

净化的恩宠

净化心灵与灵魂

 

灵修学是以“天人合一为目标,心理学则以“超越自己为目标,二者虽然可以相辅相成,但在目标上仍是有差异。灵修人当然需要建设健康的心智,在这方面,心理学是有帮助的。但是灵修学的目的并不止于此,它是往灵魂深处去发展,这又不是心理学能达到的。

谈到“自我实现,灵修学的自我实现是以“活出天主的肖像为目标,这是神本主义的(人来自天主而最终归向天主),心理学的自我实现则重视“人的心智发展,此乃人本主义的(人的精神成长),二者虽然同样讲自我实现,不过范畴却大不相同。心理学探究心理反应之由来,不能探究灵魂深处的奥秘;心理学可以解释人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却不能指出这欲望的根本意义;心理学能教导人活出自我,却不能教导人在自我的弃绝中活出天主的肖像。灵魂的由来、天人合一的道路、默观生活的修持、消失在天主内的内修以及真我的寻获,这些皆不是心理学的范畴,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心理状态和反应而已。其实无论哪个心理学派,基本上心理学皆是人本主义的。从这角度来说,灵修初级阶段者,是可以借人本主义精神来发展人的健康人格并给予身心的整合。但是,一旦进入灵修中程阶段(默观生活),或进入灵修最后阶段(神秘灵修),若不以神本主义为圭臬,是难以理解这阶段的要求。例如默观灵修所谈的“无我“空无空灵;神秘灵修谈到的“无保留献给天主消失在天主内、“在天主内成为小天主等等范畴,这些都不是人本主义精神可以支撑的。

四、大格局与小格局

在心理学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到,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发现,除非靠拢“生命意义或“灵性生命这类领域,否则无法彰显心理学的本质。不过,尽管纳入这些课题将心理学的格局加深了,但是以心理学为主体的研讨,最终还是容易落回心理层次,不容易彰显本质上的问题。发生这现象,当然不是心理学发生了问题,而是心理学本有它的位置与局限。

所以可以这么说:心理学的终点,正是灵修学的起点;心理学有所限制的,唯有灵修学才能深入其境。虽然灵修学不以心理整合为最终目标,但是只要灵修操练得当,仍然有心理整合的功效。例如谈到宽恕,灵修学可以借着圣事、默想、祈祷、内修来达到宽恕他人的力量与方法。心理学只谈怨恨的由来和怨恨的心理反应,并不提供宽恕的力量与方法。

灵修学的格局大,能包括心理学(图一)。心理学的格局小,不包括灵修学(图二)。这就是为什么,以心理学为主体的学问,一旦进入灵修学,它至多只能谈人格与心理整合,或只能分析灵修心理的原因与反应,至于修炼的方法、默观生活的建立、消失在天主内的灵修等,像这类课题,就不是心理学能招架的。但是,以灵修学为主体的灵修心理学,就没有这阻碍,谈到人格与心理整合,灵修心理学能很流畅及全面的被研讨,没有阻隔;若谈论修炼,这更属于它的范畴。

图一                                                 图二

 

五、认清何者是主角

什么是“灵修心理学灵修心理学是研讨人在灵修生活里的心理反应,范围包括克修、神慰、神枯、默观灵修、超拔结合、以及神化结合等心理反应。教会许多灵修书籍虽然没有以“灵修心理学的名号来研讨,但是在不少灵修书籍里,却有很多灵修心理的分析与指导;只要你留心注意。

灵修学里的灵修心理学依然以“灵修学为架构重心。反之,心理学里的灵修心理学,架构重心并不是灵修学,而是心理学。所以在心理学科系中,尽管是超个人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灵修心理学,只要是以心理学为旗杆的,从学术角度来说,心理学才是真正的主人,其它附属在心理学之下的题目,只是为心理学服务的仆人,不是真正被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灵修学灵修学乃教导人如何与天主密切结合的学问。心理学并不教导这些。追求灵修生活的人,如果不深入了解灵修学的法门,企图通过心理学来达到灵修成果,他的灵修成就肯定是有限的。

以灵修学或以心理学主体来探讨灵修心理学,二者不仅味道大不一样,意义也大不相同。例如“为什么在神枯中祈祷会感到枯燥无味。以灵修学为主体的灵修心理学,它不仅探讨灵修人在此处境中的心理现象,更把焦点放在神枯的意义上,同时也教导灵修人如何安守这神枯。反之,以心理学为主体的灵修心理学,人的心理现象或人的潜意识才是研究主体,至于神枯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神枯,这不是它的目标。

正确建立灵修生活的人,他会借以“心理学的辅助达到人格与心理的整合(这是灵修的近目标),再借以灵修心理学了解神枯、默观灵修、超拔结合等心理反应与现象,以达到心灵的调适与整合,然后又借“灵修学达到天人合一的最终目标。

有些信友,过于强调心理,却又不甚了解灵修学(一知半解),因此在理智上认可灵修学的重要,但在行动上却企图以心理学来达到灵修的目的。最后,他至多只达到灵修近目标(心理整合),达不到灵修远目标(默观生活的修炼)。他不知道,毕竟,心理学终竟是心理学,它不是灵修学,不能取代灵修学。

同样的,有些修道人并不深入了解灵修学,不知该如何启动个人的灵修生活,而且过于信靠心理学,企图依靠心理学来达到灵修的目的,最后在灵性成长上,个人内在问题不但得不到整合,反而越来越扭曲。其实他还不明白,身为修道人,在修道生活的体制里最需要的是灵修学,不是心理学。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心理学完全不重要,但比较灵修学,它仅在次位,乃一种辅助,不是主要方法。

第1页

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20号 邮编:200030 电话:021-64412211 传真 021-64276221
E-mail:guangqis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