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希腊哲学关于“理性”的最原始用法来看,“理性”有如下两层含义:首先,拥有理性即拥有判断权,即能够从自己出发,自己做主,不受外人观点支配;其次,判断者遵循逻辑推理,从确定的前提出发,遵循逻辑原则进行推论。(谢文郁,第73页)本文题目中的“理性”包含这两层含义。然而,从巴特菲尔德揭示哥白尼的保守性以来(巴特菲尔德,第15-32页),哥白尼的“理性”往往被等同于古希腊传统的天文学原则和技术。[①]这种观点忽略了理性的首要含义,而在哥白尼的“理性”运作中,这也是极重要的方面。哥白尼选择“均匀运动”作为推理根据,并非是对柏拉图天文学传统的简单接受,而是从他自己出发做出的判断。——他何以作出如此决断呢?本文分析将表明,此与哥白尼对造物主的相信密切相关。这一“相信”孕育着他对天体的“理解”,这些“理解”便是其施行判断的原初动因。分析“相信”因素在哥白尼建立新体系过程中的动力性作用,是本文的中心任务。
一、哥白尼与理性认识论
西方的“理性认识论”奠基于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曾要求认识者:“不要遵循这条大家所习惯的道路,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以及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第49页)如何理解这里所谓“不要以感官为准绳,要用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呢?这是要求认识者完全摆脱感觉经验吗?显然,超绝(假设可能)眼耳鼻等感觉经验,“纷争的辩论”也就不复存在,从而也就无所谓“解决”。鉴于此,我们说,巴门尼德试图在感官经验之外,力图另觅认识的基础。在上下文语境中,他的意思实际上是:面对“纷争辩论”,认识者不应感情用事简单追随他人观点,而是应当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在理性判断中解释感官经验。此外,巴门尼德曾建议认识者:应该学习认识一切,既要认识真理的坚固核心,也要知道人们的那些不可以真正相信的意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第48页)这里的“知道”既包括“了解那些意见”,也包括“不相信这些意见”。当然,作为一种认识,认识者在“不相信”的同时,必须知道他为什么不相信。这就要求在自己的理性中,合逻辑地分析、反驳“那些意见”。
“在自主判断中解释感觉经验”、“合逻辑地批判所不相信的意见”,这是理性认识论两个基本特征。哥白尼的认识论具有这两大特征。哥白尼说:“哲学家的思维并不受制于一般人的判断。这是因为他努力为之的是在上帝对人类理智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求一切事物的真谛。”(哥白尼,第10页)这是哥白尼的认识论宣言。“用理智寻找一切事物的真谛”和“不受制于一般人的判断”,与巴门尼德简直如出一辙。“事物”由感觉经验界定,“用理智来寻找一切事物的真谛”,即要求在理性中解释感官经验。“不受制于一般人的判断”就必须分析和反驳他人的意见和论证。哥白尼的天文学研究便践行着这种理性认识论原则。
在哥白尼时代,天文学上的权威理论是“地球静止”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天文学体系:“权威们普遍承认地球在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他们认为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不可思议的,或者简直是可笑的。”(哥白尼,第20页)哥白尼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理性反驳。他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同心球模型并不能得出任何颠扑不破的、与观测现象完全相符的结果,托勒密的偏心圆模型引入了很多与均匀运动基本原则明显抵触的概念,并且不能给出宇宙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真实对称性。哥白尼的反驳,本身就是在贯彻解释的有效性与逻辑一致性原则。在反驳的基础上,哥白尼提出:地球是运动的。
具体说来,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都曾对“地球是静止的”提出论证。哥白尼或者努力揭示推理前提的主观性,或者尝试从对方前提推出对方难以接受的结论。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地球运动的话,它不可能是自然运动,因为,如果地球在作自然运动的话,地球上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也在作自然运动,但是,这和经验不符。对此,哥白尼指出:“如果有人相信地球在运动,他肯定主张这种运动是自然的。”换言之,何为“自然”,并非“经验”问题。又如,亚里士多德曾用天体的高贵和地球的不高贵,来支持“地球静止”这一假设。哥白尼说“作为一种品质来说,可以认为静止比变化或不稳定更高贵、更神圣,因此把变化和不稳定归之于地球比归之于宇宙更适当。”再如托勒密的论证:“要使整个地球每24小时转一周,这个运动应当异常剧烈,它的速度高得无可比拟。在急剧自转的作用下,物体很难聚集起来。即使它们是聚结在一起产生的,如果没有某种粘合物使之结合在一起,它们也会飞散。如果情况是这样,地球早就该分崩离析,并且从天穹中消散了(这自然是一个荒谬绝伦的想法)。”(哥白尼,2001,23)哥白尼的反驳是:如果地球的运动真的如托勒密设想的那样令地球土崩瓦解的话,比地球运动快的多并且比地球大得多的宇宙岂不会变得无限大。但是,根据所熟悉的物理学原理,无限体是不能运动的。哥白尼的反驳严谨遵循理性认识的逻辑推论原则,在反驳的同时哥白尼紧紧抓持着理性判断的自主权。
我们需进一步体会一下哥白尼对这种自主权的运用。平心而论,“地球是静止的”也是有“感觉经验”支持的。一些源远流长的古老传说,便是这种经验的反映。例如,阿那克斯曼就曾认为大地是一个圆柱体,圆柱体的一段表面居住着人类,圆柱体的一段静止地处于宇宙中心。又如,古埃及人认为太阳每天乘船在气与海中周行,与此相应我们能体会到他们对大地静止的设想。希伯来《圣经》在这方面同样有所体现。《诗篇》104:1-5说:“耶和华我的神啊,你为至大。你……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动摇。”《约书亚记》10:12记载约书亚祷告说“日头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这显然自然而然地以大地为参照物,将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的视运动(作为一种感觉经验)赋予了太阳和月亮本身。——哥白尼则坚持认为:“地球局限在两极之间,以一个球面为界,我们认为这是确凿无疑的。”(哥白尼,第25页)言之凿凿且信誓旦旦,但所承受的压力也显而易见。实际上,哥白尼自己就进一步设问:“日常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迟迟不肯承认地球具有在本性上与它的形状相适应的运动,而宁愿把一种运动赋予整个宇宙呢?为什么我们不承认看起来是天穹的周日旋转,实际上是地球运动的反映呢?”(哥白尼,第25页)当然,哥白尼最终给出了我们后来称之为“相对运动”的原理。然而,原理的提出与运用(坚定地以之解释其他感觉经验),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旦屈服于传统权威与经验常识,新的解释体系根本无从而出。哥白尼的执著从何而来呢?
二、理性认识论的困境与哥白尼的“相信”
哥白尼的理性认识论直接承自古希腊哲学。巴门尼德批评当时人们在相信中接受错误观念,而提出了理性认识论。巴门尼德用“δόξα”一词指称这种错误观念,柏拉图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δόξα”概念,更加纯化了理性认识论。当某人的某个意见被公众所相信和接受时,这个意见就成为一个“δόξα”。柏拉图发现,人们的生活在某些δόξα的影响甚至支配之下,然而这些δόξα是有问题。柏拉图对话常常藉苏格拉底的追问,彰显这些δόξα不能自圆其说。但是,δόξα是在相信成为公众意见的。相信是怀疑的对立面,一味相信公众意见,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是非判断权。就此而言,相信带着风险。在柏拉图《国家篇》,“相信”因而带着贬义。与此相对,柏拉图高扬认识者自己的自主判断与逻辑推论能力。
柏拉图要清除掉“相信”,用理智把握最真实最可靠的本原。但是,从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的话,我们可知,理智只为少数人所有,人的认识有高低之分,只有某个人才能认识最真实最可靠的本原。 [②]谁是最理智的人呢?柏拉图没有说。当古希腊哲人在柏拉图的号召下,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关于本原的认识体系时,这个问题就被古希腊怀疑主义者们意识到了,他们将之升级为“真理标准问题”,并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困难性。“怀疑主义”的意思就是,意识到我们无法拿出真理标准;怀疑主义者意识到,直接谈论真理或真理标准(这两者二而一),我们或者是在做循环论证,或者只能陷入无穷后退(恩披里克,第57-58页)。或者,按照柏拉图的提法,我们这么说:如果人们提出通过一个标准B来判断另一个标准A,因为柏拉图要求抛弃掉一切假设(不然就是独断论),用理由解释来认识真理,他还必须提供一个标准C来解释和说明标准B,如此就陷入了无穷倒退。面对此一困境,怀疑主义者勉强提倡“悬隔判断,继续追求”。然而,不断“悬隔”,“追求”又从何谈起?以巴门尼德和柏拉图为代表的理性认识论,就此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在判断思维中,“退”也是一种独断)。
哥白尼,作为古希腊怀疑主义思潮之后的人物,他否定传统而坚定发展自己的新体系,他的底气与立场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能说是因哥白尼不谙古希腊哲学,初生牛犊误打误撞歪打正着吗?——让我们来看哥白尼的两句宣言:“哲学家的思维并不受制于一般人的判断。这是因为他努力为之的是在上帝对人类理智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求一切事物的真谛。”哥白尼要寻求一切事物的真谛,并且要用理智寻求,若只有这一层,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彻头彻尾的理性认识论。然而,他在“理智……寻求”之前加了一个限制词——“在上帝所允许的范围内”。这个宗教性提法,在认识论上有什么深刻意义吗?我们可以这么来看:理性认识论之所以沦为怀疑主义,只因无法设定(判断)推论前提;判断既然只能导致怀疑,那么前提的设定,显然就只能通过一种非理性的方式达成。而无论经过怎样的过程,前提一旦设定,因为它不是理性判断的结果,因而就只能被界定为“信念(δόξα)”。哥白尼“在上帝所允许的范围内”这种提法,埋藏着赋予“信念(δόξα)”以积极的认识论价值之伏笔。
在“相信”中,人们接受“δόξα”,这其实正是柏拉图时代对“δόξα”一词的界定。谢文郁教授分析指出,“δόξα”有两个要素:一是某人有一个观点(意见),二是公众普遍接受。在这里,公众处于“相信”状态。(谢文郁,2008,74)简言之,“相信”即接受他人观点(意见)。当哥白尼在“理智寻求”之前添加“在上帝所允许的范围内”时,他是否引进了这种“相信”因素呢?哥白尼说,哲学家是在上帝允许人类理智的范围内,寻求一切事物的真谛。人类寻求真理,为什么要经过上帝许可呢?上帝人类认识的资格何在?无论如何,一个能够掌管认识的上帝,一定是拥有真理的上帝(不然,管也是瞎管)。换言之,在哥白尼心目中,上帝的意见就是真理。当然,对每个人来说,上帝都是一个“他者”。上帝的真知就是上帝的观点(意见),寻求“上帝的允许”,就等于相信上帝的观点(意见)。这是哥白尼认识论区别于巴门尼德与柏拉图的一个独特维度。
我们具体来看这种宗教性“相信”,对于哥白尼设定其推论前提的促进作用。哥白尼的“相信”首先指向上帝。他相信“一切幸福和每一种美德都属于上帝”。进而,他认为,天体作为上帝的创造物是美的。与此同时,在他看来,“均匀”和“对称性”,要比“不均匀”和“非对称性”完美。据此,他便否定了星体运动的偏心圆模型。就哥白尼发展新天文学的历程而言,这一否定,直接等于取消地静说的解释力。
三、基于信念的哥白尼天文学研究
哥白尼生于1473年,家人都有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他早年丧父,后由舅父抚养并供其上学。他的舅父是大主教瓦琴罗德。受家庭的影响,哥白尼怀有深沉的宗教信仰。他和教会的人员有着深刻和密切的交往。当哥白尼险些被人们对地动说的嗤笑击败时,是尼古拉·舍恩贝格和台德曼·吉兹(Tide-mann Giese)使他最终决定出版自己的天文学著作。在这两个人中,前者是卡普亚的红衣主教,他在各门学科中都享有盛名;后者是捷耳蒙诺(Chelmno)地区的主教,他专心致力于神学以及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研究。
哥白尼的天文学研究也和教会的一项任务有关。在拉特兰(Lateran)会议上,教会讨论了历书的修改问题。但是,当时这件事悬而未决,因为年和月的长度以及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测定得还不够精确。从那个时候开始,哥白尼就在主持改历事物的保罗主教的倡导下,将注意力转向这些课题的更精密的研究。但是,哥白尼并不喜欢所有和教会有关的人员。他称一类人为空谈家。对于这类人,他予以蔑视。他说:“他们从《圣经》中断章取义,为自己的目的加以曲解,他们会对我的著作吹毛求疵,并妄加非议。我不会理睬他们,甚至认为他们的批评是无稽之谈,予以蔑视。”(哥白尼,第12页)
教会有各式各样的人,哥白尼对于上帝的理解和他们不尽相同。哥白尼的对上帝的相信信集中表现在一句话中“一切的幸福和每一种美德都属于上帝”。(哥白尼,第11页)这包含三层含义:首先,上帝呼召并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美;第二,人们可以通过理解事物的美,来赞美上帝;第三,上帝是最美好最灵巧的造物主,所以,天体作为所造之物也是美的。前两者是哥白尼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动力,后者帮助哥白尼解决了理性认识中的标准问题。上帝是美好的,所以,所有的神赐之物都是美好的。这个命题成为哥白尼对天体认识进行判断的依据。他在此基础上,根据“美”的不同含义,得出了多个推理。
哥白尼相信,天球是最美好和最灵巧的造物主为我们创造的世界机器。因为造物者的美好而美好,包含天体的宇宙具有超越一切的完美性。宇宙的神奇运转、星体的运动、大小、距离和出没,以及天界中其他现象成因,因而成为最美好、最值得了解的事物。天文学作为研究这些事物的学科,被认为将引领人们追求最美好的事物并使他们赞美上帝。这是哥白尼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基本动力。他直接表示:“我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广泛的研究。我这样做是由于上帝的感召,而如果没有上帝,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这门学科的创始人离开我们的时间愈长,为发展我们的事业所需要的帮助就愈多。”(哥白尼,第11页)并且,深信自己的研究契合了上帝及其创造的“大美”,乃是哥白尼坚持自己新天文学最深的刻底气所在。他说:“所有这些论述当然都与许多人的信念相反,因而是难于理解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将使它们对于不熟悉天文科学的人们来说,变得比阳光更明亮。”(哥白尼,第34页)
行星不均匀视运动问题,是西方天文学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处理,标志着不同的天文学体系。哥白尼正是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突破了前人的观点。而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也是以被造物完满性为前提的推论。哥白尼说“引起这种不均匀性的原因,要不是外加的或内部产生的不稳定,那就是运转中物体的变化,可是我们的理智与这两种说法都不相容,因为很难想象在最完美状态下形成的天体竟会有这样的缺陷。因此,合乎情理的看法只能是,这些星体的运动本来是均匀的,但我们看来是不均匀的了。”(哥白尼,第17-18页)换言之:天体是在最完美状态下形成的,所以,天体的运动不能是不均匀的,我们所看到的天体不均匀,只能是我们看上去不均匀而已。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这种完美性呢?按照前面引述,显然是因哥白尼相信天体乃完美上帝的创造之物。在这里,美意味着均匀。哥白尼还依据“神赐之物是美的”这一命题,对金星和水星的运行轨道专门进行了安排。他这样写道:“以下两种情况中总会有一个是真实的。或者按行星和天球的序列,地球并非中心;或者本来既没有顺序规则,也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最高位置属于土星而不是木星或任何别的行星。”(哥白尼,第31页)在这两种可能的方案中,哥白尼进行了如下选择:宇宙是上帝所造的,上帝是美的,所以宇宙是井然有序的,金星和水星包含在宇宙中,所以,他们的运行轨道有顺序规则,所以,第一种方案是合适的。在这里“美”意味着“井然有序”。
哥白尼对重力的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上帝所造之物是美的”的信念。“我个人相信,重力不是别的,而是神圣的造物主在各个部分中所注入的一种自然意志,要使它们结合成统一的球体。”(哥白尼,第28页)在哥白尼对上帝的信心中,上帝是美的,宇宙是上帝的创造,所以,宇宙是美的,统一的球体是美的,所以,上帝要注入一种力量使得宇宙各部分称为一个统一球体,这个力量就是重力。这里的“美”意味着“统一球体”。至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针对地球运动提出的“自然/不自然”、“解体”反驳,哥白尼这样评论:“如果有人相信地球在动,他肯定会主张这种运动是自然的,而不是受迫运动。遵循自然法则产生的效果与在受迫情况下得出的结果截然相反。这是因为受外力或暴力作用的物体必然会瓦解,不能长久存在。反之,自然而然产生的事物都安排得很妥当,并保存在最佳状态中。托勒密担心地球和地上的一切会因地球自转而土崩瓦解,这是毫无根据的。地球自转是大自然的创造,它与人的技能和智慧的产品完全不同。”(哥白尼,第24页)这里,哥白尼用“大自然”来代指造物主“上帝”。论证过程如下:地球自转是上帝的创造,上帝是美的,所以,他所创造的都是安排的最妥当的并最保存在最佳状态,所以,地球自转不会导致土崩瓦解。这里的“美”,意味着“自然运动”。
总之,哥白尼对“一切的幸福和每一种美德都属于上帝”的相信,促使他以强烈的感情和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天文学研究中。哥白尼对上帝的“美”的多种理解,成了他天文学研究中的推理前提,所以,对上帝的“相信”是哥白尼天文学研究的基础。面对既有论证又有感觉经验支持的“地静说”理论,哥白尼却没有简单地接受,反而从自己的判断出发对它们的论证进行了反驳,对感觉经验进行了重新解释。这是哥白尼的理性认识论:从自己的理性出发得出认识,不受制于其他人意见。但是,哥白尼却并没有像柏拉图一样力图完全排除“相信”。对“上帝”的相信,帮助他摆脱了理性认识论的困境,使得他不至于走向怀疑主义的悬隔判断,所以说,在哥白尼的理性认识论,“相信”起着基础作用。
(作者:田芳,山东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资料:略)
(文章来源:【哲学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