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基督相遇(4)
前 言
“入门圣事”的圣洗、坚振、圣体三件圣事,共同表达出一个人自死至生的信仰皈依历程。我们从过去的两课得知:因着圣洗,我们成为天主的子女,分享祂的生命;而坚振则使我们得到光和力,去履行、完成这新生命所赋予的使命,服务教会。现在,我们进一步要谈养活这新生命的神粮--圣体圣事。
基督徒每主日去参与感恩祭(弥撒)时,都领受这生命神粮。究竟圣体圣事带给我们什么神恩?它在信友生活中有甚么意义?为何如此的重要,竟称之为“生命之粮?”
圣经的记载
有关“圣体圣事”的言论,在旧约和新约中均多次提及,而且耶稣自己亲口预言要建立圣体圣事。
n 旧约
在旧约中曾记载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前往福地的途中,因为没有粮食,天主便在旷野降下“玛纳”来养活他们 (参阅出 16:4-35),直至他们抵达福地。另一处记载玛纳形似胡荽种子,色泽如珍珠,可以磨成面,制成饼,滋味甘美(参阅户 11:7-9)。由于“玛纳”是天主自天而降下的食物,所以人们便称它为“天降神粮”。后来,“玛纳”在新约中被视为圣体圣事的标记及预像(参阅格前 10:1-22)。
我们常将“玛纳”看作为“圣体圣事”的象征,因为昔日天主曾用玛纳养活、照顾了成千上万的以色列人,团结他们;今天,“圣体圣事”也将我们共融起来,养活我们的超性生命。
n 新约
新约的四部福音中,均记载与圣体圣事有关的言论:首先三部对观福音均记下耶稣建立圣体圣事的经过,而若望福音则记述了耶稣对圣体圣事的预言。
圣体圣事的预报
若望福音第六章中“生命之粮言论”就是耶稣对圣体圣事的预告。当时耶稣处于一个备受欢迎、广被拥戴的时刻,因为他曾用“五饼二鱼”饱飨了5000人。当时群众对他所行的种种奇迹,到达了风靡的顶点。为了使群众勿误会靠着祂的奇迹异能,他们可以不必努力工作,而天主自会帮助他们消灭罗马人,所以,耶稣预报这生命之粮的言论来试探他们,也使他们知道他来是为建立一个不分种族国家的天国。
生命之粮言论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他说:“你们不要为那可损坏的食粮劳碌,而要为那存留永生的食粮劳碌,即人子所要赐给你们的。”(若 6:27) 人们刚吃过耶稣所分赠的饼,但耶稣要他们明白另有一种更重要的永生的食粮。第二部分他说:“我就是生命的食粮,到我这里来的,永不会饥饿……”(若 6:35-40) 耶稣说出富挑战性且难以明白的话,用以表白他的救世方法,是将自己交出,牺牲自我,而并非如他们所想望的。由于这番话,便手|起犹太人的窃窃私议,可能以为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在第三部分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复活……”(若.6:53-59 ) 耶稣这种坚决的态度,证明了祂的话是按字面解释外,并没有其它的意义。虽然祂的话遭到反感,很多人离他而去,但他却未改变圣体圣事的道理及意义。
圣体圣事的建立
三本对观福音均记载了建立圣体圣事的事迹(玛26:26-29,谷 14:22-25,路 22:19-20),内容均大同小异。建立的时间是在吃逾越节晚餐快完毕之际,耶稣祝圣了面饼和酒,把饼擘开,交给门徒们说:“这是我的身体”,后来又把祝圣了的酒,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血”。耶稣两处都用“是”字,很清楚的说明酒和饼成为他真正的身体和血,并非只是象征的行为。所以,教会要我们相信:在感恩祭中,当神父说了“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后,祭台上的饼和酒,便马上成为基督的体血。
圣体圣事在教会内的实施
耶稣在祝圣圣体圣血之后,又吩咐门徒说:“你们要为纪念我而举行这事”(路 22:19)。这样,耶稣便把祝圣圣体的神圣职务,交给了门徒。所以,如今只有神父才可以举行感恩祭。至于圣体圣事在初期教会内实施的情况:“他们(教会信众)专心听取宗徒的训诲,时常团聚,擘饼,祈祷。”(宗.2:42)“每天都成画结队地前往圣殿,也挨户擘饼,怀着欢乐和诚实的心一起进食”(宗.2:46)。这里的“擘饼”,便是指圣体圣事而言。当时的信徒常聚在家里举行擘饼、祈祷礼仪。事实上“擘饼”本是犹太人的传统说法,是指任何聚餐而言,但到了新约,初兴教会中便成为“圣体圣事”的圣餐聚会。圣保禄宗徒在他的书信中也谈及该如何领受主的圣餐,谴责那些对圣餐不恭不敬的冒犯者。(参阅格前.11:17-34)
圣体圣事的奥理
我们说过:当主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之后,饼和酒便变成了基督的圣体和圣血,这种变化的过程,确是一种深邃的奥理。在解释这端奥理之前,让我们作个比方:一朵生长在大自然中的玫瑰花,有自己的色香和形状,别人见了便能说出它的名字来,知道它是朵玫瑰花。现在有一位男士,愿意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意。他想尽方法,欲透过一件具体实质的东西来表达这份诚挚的爱情。最后他选择了一朵玫瑰花作为礼物,送给他的爱人。这个时候,他已经把这玫瑰花变了:由普通东西的平面,变成了在人平面上的一个象征,使它带有他本人的一份真实的爱情。在这爱情的表达过程中,这朵玫瑰花有了一个变,变成了爱情的象征。如果他的爱是真诚的话,这象征的内容也是真实的。虽然外在形状看到的只是一朵玫瑰花,由于那份真的爱情,而使玫瑰花变成了这人的爱--向那爱人所表达的爱情。所以,当他的爱人见到玫瑰花时,她见到和着眼的是她男朋友的那份爱。
我们说:“圣体圣事中的饼再不是饼,酒再不是酒,而有耶稣体与血的真实临在。”这是如何解释呢?无论如何,饼与酒在自然的平面上有它的实体,是真实的饼和酒;不过,当耶稣拿起了这饼,举起了这杯时,便把它们从自然的平面,提升至象征的平面,产生了真实的变,我们称之为“变质”或圣事性或象征性的变。“饼和酒”真实变成为一个象征。既然所象征的内容是基督的身体和血,酒和饼自然变成了基督真实的圣体圣血。
相信任何人也不敢对人说:“你们拿去吃,这是我的身体。”当日耶稣讲了这番话时,也有不少人觉得难以接纳而离开了耶稣;但耶稣却是真真正正的将自己交出来,毫无保留的给人交出这份爱,所以他才可以说出这番话,才有能力使这饼酒变质,成为他的体血,这是一个奥迹,一个用至大的爱而完成的奥迹。既然是一个奥迹,我们明白到是很难用有限的言语来解释清楚的。我们相信教会的指示,服从她的教导而接纳这奥理:成圣体圣血以后,在面酒形下的是整个的耶稣,他的天主性及人性;灵魂及肉身,因为复活后的耶稣永远生活着,体和血再不会分离。所以,当人领受圣体时是领受整个的基督。
3.圣体圣事是合一共融的标记
所谓“合一共融”,是指两个层面:一个是纵线的,是指天主与人的合一共融;另一个是横线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合一共融。
n 天主与人合一共融
相信尚未忘记,创世纪中所记载人类的原祖破坏了天主与人之间的共融,而失去了天主子女的地位。所以,天主才派遣耶稣降生成人,拯救人类。天主使有过错的人与祂合一,大可不必使用这方法,但是,祂却用这最能具体地表达爱的行动来完成拯救人类的工作:耶稣的降生成人,最后死在十字架上。在他与门徒吃最后晚餐时,为了要与人类长相守,永不分离,祂立了圣体圣事。将自己隐藏在面酒形中,进入信友心中,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最大的合一共融的方法。既透过有形的物质,借着感官领受了耶稣,继而在人灵上发生内在的效果,与主耶稣结合。透过这结合,我们便被提升到进入与天父共融合一的境界;因为耶稣说:“就如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样,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若.6:57) 所以说,圣体圣事是天人合一共融的标记。
n 人与人合一共融
由横的一面看,一如最后晚餐时,是十二位宗徒一同吃永生的食粮。今天,我们在感恩祭中,亦分享同一的圣体神粮,因着来自同一基督的爱,使我们成为天父的子女,彼此都是兄弟姊妹。每次领圣体时,我们是与十字架上牺牲的基督结合;每一次都能增加我们与天主的新关系,与此同时,也拉近了与其它基督徒相互间的关系。这都是圣体圣事留给我们的最具体、最有效的方法。
4.圣体圣事的神恩
领圣体是我们与基督完全结合,成为基督肢体的圣事标记。就是说:透过「领圣体」这有形的行动,来完成我们与基督的实在合一共融。同时,由于基督的亲临,给予我们无比的勇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使我们的生活在基督内成了祭品,一同献给天主圣父。因此,我们不仅是在领圣体时与基督结合,更将这结合于生活中延续下去,将这份恩宠活出来,发挥效用。
5.结语
圣体圣事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献;同时也是我们与基督结合,和他一齐奉上给天父的祭献;因为当基督借着圣体圣事与我们合而为一时,他使我们的生活在他内成为天父悦纳的祭献。所以,圣体圣事是基督徒入门圣事的高峰,是天人合一共融的国满标记。
*圣体圣事是耶稣亲定的至尊圣事:将饼酒变为自己的血肉,献给天主,养活人灵,滋养、圣化人的超性生命。
6.撮要
n 圣经中有多处地方预言和记述有关圣体圣事的事迹:旧约中的「玛纳」,天主在旷野降玛纳养活以色列人。这玛纳就是圣体神粮的象征。新约中耶稣多次预言圣体圣事:用五饼二鱼饱飨了五千人;若望福音中生命之粮的言论。
n 当神父在祭台上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时,饼和酒便变成了基督的圣体圣血,这是一个信德的奥迹。
n 圣体圣事是天人合一共融的标记,同时也是人与人间合一共融的方法。
7.讨论、反省
——圣体圣事是合一共融的标记,你怎样解释“合一共融”这名词?
——你可以接受圣体圣事的奥理吗?
8.与基督相遇(4) -- 入门圣事圣体习作
甲、填充题 (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耶稣在 时建立圣体圣事。他拿起面饼说: ,然后又拿起一杯葡萄酒说: 。饼和酒便变成了他的 。
(二)耶稣将祝圣圣体的神圣职务,交给 ,所以,如今只有 才可以举行感恩祭。初期教会中举行的 ,便是指圣体圣事。
(三)圣体圣事是共融标记的两个层面:一个是 ;另一个是 。
(四)圣体圣事是 入斗圣事的 ,是天人合一共融的 。
乙、简答题
本文内容中,有那些论点是你较难接受的,请列学出来并说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