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会历史 > a圣经 > 浅谈“孝道”在儒学中与圣经中的比较 >> 正文

浅谈“孝道”在儒学中与圣经中的比较

发表时间:11-05-09 来自: 作者:  点击次数:11976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渊源甚久,而儒学的孝道则为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孔子在《孝经》的开篇就说:“孝为德之本”——孝是其它德行的出发点和基础。

    儒家的孝道的思想精华在于孝敬,孝养,即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是对父母养育之恩和抚育之情的报答。另一方面,儒家要求父母慈爱子女,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学说,都极注重培养人及人伦道德,也就是教导人如何做人,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为慈,子女为孝,即“父慈子孝”则是家庭伦理的道德规范。中国人普遍珍视孔子的《孝经》尊为传统伦理的经典。

    翻开圣经,看西伯来人的历史,文化,阅读古人的智能书,梅瑟法律等经典及新约中的四部福音,不难发现犹太人的古圣先贤也对伦理道德有大量的训诲,“孝敬父母”作为十诫之一的律法来严格遵守。

    新约中的耶稣是孝爱天父的典型。“阿爸!父啊!”,“愿你的旨意奉行”表现了圣子对父的完全顺从,他是父的可爱之子,是父所喜悦的。耶稣与天父的关系,使“父慈子孝”达到了圆满。作为真天主又是真人的耶稣,对自己的生身母亲,玛利亚表现出极大的孝爱是基督徒应仿效的。

 

一、第四诫  “孝敬你的父亲和母亲”

    十诫记载在出谷纪和申命纪中(出3118;申522)前三诫是针对爱天主,写在第一块石版上。“孝敬父母”作为第四诫记在第二块约版的开始,这指出了爱德的次序,天主愿意我们在他之后,孝敬我们的父母。因为天主籍着父母的合作,将生命赐予子女。所以他们名正言顺地是天主的代表,尊敬他们就如同尊敬天主自己。

    《天主教教理》第2199条指出:“第四诫要求对先人和对祖宗表示孝敬,亲情和知恩。最后也引申至学生对老师,雇员对雇主,属下对上司,国民对国家,对管理国家者或执政者的义务”(ccc 2199)。

    圣托玛斯·阿奎纳给孝下的定义:孝是一种美德,它对人表现出尊重,敬礼和敬仰自己的恩人;有三种类型:首先是对至高无上的,给予各种恩赐的天主的孝爱;其次就是孝敬我们的父母;第三对我们的亲属,教会的长上,政府的官员及政府,都应尽到我们的孝。(参看《神学大全》IIa IIae Qq 101.1-2. A Tour of The Summa by Msgr. Paul J. Glenn; Rockford, Illinois: Tan Books and Publishers, 1978. P.253

    从东方文化看,“孝道”被儒家编入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构成儒学的社会关系网。从“孝”进而又演绎出“忠”,实际上“忠孝”两道,皆人伦之至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既可并行不悖(保孝行章第十)。

    在人的尊贵和人格的尊严上中西方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在《孝经》第九章,当曾子问老师“什幺才是圣人的德行?”,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即:在宇宙万物之中,唯有人类最为尊贵,而做为人,他最高的品行便是孝道,没有任何其它可以逾越它。

    圣经第一篇《创世纪》讲“人是依照造物主的肖像和模样”而受造的(创127)。人格的尊严,归根到底,在于人是天主的肖像,人与生俱来,就有一个属神的灵魂,具有理智和意志的精神力量,天主赋予人自由,这是“天主肖像的杰出标志”(ccc1705)。所以受造物理当敬畏上主,作为天理。

二、《德训篇》中的孝道

    《德训篇》或《息辣箴言》是旧约智能书中犹太圣贤的训言,是一篇对诸德的教诲,作者是一位研究智能文学的经师,着书约在公元前200-170年间,比《孝经》晚三个世纪。这两部不同民族的古代名著对孝道的论述有许多相似之处:

1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生儿育女不仅是人类应尽的义务,而且是人的生命本能的表现,人们把子女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后代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人类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你要全心孝敬你的父亲,不要忘掉你母亲的痛苦,你要记住没有他们就没有你,他们对你的恩惠你如何报答呢?”(德72930)子女无论对父母多幺孝顺,也报答不完父母的养育之恩。儒家也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一种天然之爱,与生俱来的。父慈子孝指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是人类最质朴的自然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是子女对双亲的依恋、信赖和感谢之情。《孝经》中甚至禁止伤害自己的肌肤,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应该加以爱护,这是孝的开始,即这是尽孝的第一步。

2 孝敬父母必蒙祝福

    梅瑟在法律书中谈孝道:“孝敬你的父亲和母亲,好使你在上主你的天主赐给你的地方,延年益寿”(出2012,申516)“孝敬母亲的人,就如积蓄珍宝的人。孝敬父亲的人,必在子女身上获得喜乐;当他祈祷时,必蒙应允。因为父亲的祝福巩固子女的家庭;反之,母亲的诅咒拔除家庭的基础。”(德3:5611)尊重“孝”这条诫命,除了赢得超性的果实之外,也带来今世平安和顺遂的果实。相反,不遵守这条诫命,为团体和个人招致严重的灾祸。(ccc 2200

    古犹太人认为父母的祝福来自雅威,籍着父母的祝福必会财源广进,安享幸福。同时,也积蓄天上圣德的财富,因为天主垂听他的祈祷。“那些背弃父亲的,激怒母亲的人,必受到天主的诅咒。(肋209子女一定尽力躲避使父母伤心难过的事,免得使他们对子女口出诅咒之言,因为父母的诅咒,尤其对以民来说是十分可怕的,它是一种灾祸泉源(创925,箴2020)。因为几时父母祝福或咒骂自己的子女,实际上是天主在祝福或诅咒,天主给予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极大权威。

 

    孔子也认为那些贤明的君主,孝顺父亲的,上苍也明白他的孝道之心;侍奉母亲的,地神也明察他的孝敬之情。因此天地之神显灵,降福保护他们(孝经十六)。对父母兄长顺从的,其孝悌之心能通达于神明,感动祖先的灵魂以至于这种孝悌之心充溢于整个世界天下(孝经十六)。孔子在《孝经》每章结尾处,常引用古代《诗经》作为警句,《诗》云:“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大意是孝子是不会断绝穷尽的,上天永远降福于他们身上!(保孝行章第十)

3 对子女的教育

    在谈到父母对子女应尽的义务是,《德训篇》和《智能书》的作者们指出,首先应当自幼年时代开始对子女施以良好的教育,而不惜以严厉的手段来改正他们的错误(箴132422531112)。幼年时代是受教育最理想的时期(申222021),有使子女们知道金银财富并不能使人幸福,而是智能和圣德才是幸福的根源。

    传统的中国家庭,父母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对子女的培养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百家姓》、《三字经》是旧时对子女幼年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教科书。因此,儒家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不仅在于养,更在于育。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也将这一传统美德带到异国,为了后代的前程,为了给祖先争荣,他们节衣缩食,创造各种条件供子女们读书。如最初移居美国的华人叫苦力(已成为美国字典中的一个专有名词Kuli),由修铁路到经营洗衣房,然而他们的子女们很多进入高科技领域,使华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令其它民族的移民刮目相看。因此,对子女的教育的高度重视的程度,中华民族可以堪称各民族之首。《孝经》中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开宗明义章第一)子女作为回报父母的大恩,勤奋苦读,建功立业,使父母感到自己的价值,因此中国人认为“光宗耀祖”是高层次的孝。

三、耶稣对玛利亚的孝爱

    童贞荣福玛利亚在天主降生救赎人类的救恩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信经》中“我信其唯一子,耶稣基督我等主,我信其因圣神降孕,生于玛利亚之童身。”玛利亚的重要地位是她和基督的关系,以及她在天主救赎工程中的自由答复和积极地参与。耶稣对其母亲的孝爱在《若望福音》的第二章和第十九章加纳婚宴及十字架上很有代表性。

1 加纳婚宴

    在加里肋亚的加纳有婚宴,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婚宴(路212)。当圣母玛利亚发现婚宴上的酒缺了,便示意儿子“他们没有酒了。”可是耶稣回答说:“我的时辰还没有到。”这句话被圣经学家诠释为:是说天主圣父在永恒的计划中,要耶稣行奇迹的时辰还没有到。但圣子处于对慈母的孝爱,他俯听了母亲的转求,玛利亚告诉仆人的话,“无论他吩咐你们做什幺,你们就去做。”强调了母子之间的慈爱与孝爱,相互理解与默契的配合。“变水为酒”的奇迹是因着圣母的积极参与,提前拉开了耶稣传教的序幕。

2 母子亲情在十字架中的体现

    在耶稣的十字架旁,站着他的母亲及他的爱徒若望(若1925-27)。侍立在十字架下的痛苦之母玛利亚,双眼注视着圣子,目送着他与世长辞。耶稣的临终遗言是:将自己的母亲托付给爱徒,又将爱徒托付给母亲。“这是你的儿子”不仅指若望一人,他代表了所有的信徒——耶稣的弟兄姐妹,其内涵更广。耶稣既为他们牺牲生命,他们成为耶稣的奥体,成为教会。玛利亚成为所有基督徒的母亲,教会的母亲。耶稣虽是真天主,又是一个完美的真人,一个完美的儿子。耶稣在十字架上与母亲的告别,充分显示他人性的情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爱——善尽孝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耶稣对天父的孝爱

    福音中,耶稣称天主为父,共170次之多。有时他用阿辣美文称这个父亲“阿爸”或“爸爸”,这种热情的亲昵称呼如同小孩子呼自己的父亲一样,这是耶稣与天父的这种特殊亲密关系——父慈子孝。这种关系在耶稣开始公开讲道时就显而易见了,当耶稣在约旦河接受若翰的洗礼时,圣神有如鸽子降下,又有声音由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玛317)玛窦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天主圣三奥迹的图象。父的声音阐明了耶稣的身份。在大伯尔山上的另一幅天主圣三的图象,在对观福音中均有记载:当耶稣显圣容时,忽有一片光耀的云彩遮住了他们,且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从他。”(玛171-8;谷92-13;路928-36

    在耶稣受难前夕的山园祈祷中,他以爱子的臣服甘心接受天父的旨意,他的心神所受的痛苦如此剧烈,以至出流血汗,但他的祈祷越发恳切“阿爸,父啊!一切为你都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吧,但不要照我的意愿,而要照你所意愿的。”(谷1432-36)耶稣的听命释放出天主的满全之爱,有什幺能比为朋友献出生命更伟大的爱呢?!如同信友们在拜苦路时所唱:“尔因此圣架救赎普世。”耶稣对父的信赖以及完全彻底的交付,承行父的旨意,“阿爸,父啊!”完全表达了儿子的孝爱之情——听命至死。默观基督使我们领悟孝道的真谛。《路加福音》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最后遗言:“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付在你手中。”(路2346)这是耶稣与天父合为一体的标志,死亡与复活是逾越奥迹,也是爱的奥迹,内含天父与圣子的爱与还爱。同时更说明了“天主如此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若316

    耶稣自父那里来,又回到父那里去。从死者中复活的耶稣在第一次显现时,向玛达肋纳说:“我要回到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那里去,我的天主,也是你们的天主那里去。”(若2017)是他给了我们成为天主的子女权利(若112)。因着耶稣我们才敢称天主为父:“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

五、浪子回头中的慈父

    耶稣在对观福音中,围绕着天国的主题勾画出在天之父的形象,天主如慈父般地充满了爱和恻隐之心。浪子的比喻(路1511-32)中的那位犹太老父亲殷切地期盼自己的爱子早日归来。当离家出走的小儿子狼狈回家时,老父亲不但没有责骂他,反而无条件地宽恕了他,并大设盛宴来欢迎并接纳这个失而复得,死而复生的浪子。耶稣所显示给我们的圣父,充满慈爱,他的爱远超过人间父亲的爱。耶稣对犹太人说:“你们纵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的东西给你们的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之父岂不更将好的赐与求他的人?”(玛711)天主是父也是母,《依撒薏亚先知书》第4914-15节说:“妇女岂能忘掉自己的乳婴,初为人母的怎能忘掉亲生的儿子?纵然她们能忘记,我也不会忘掉你啊!”教宗若望保禄一世在一次“三钟经”中说:“天主以永不磨灭之爱爱了我们,我们知道他是父亲更是母亲。”父爱母爱集于天主一身,有些圣经学者便是如此诠释。(参看张春申神父《我们的天父》P.3) “我们只有一位天主,众人之父 ,他在万有之上。”(弗46)耶稣也曾感叹地说:“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我多少次愿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母鸡把自己的幼雏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却不愿意!”(玛2337)因着耶稣我们成为他奥体的一部分,成为他的弟兄姐妹;我们是天主珍爱的子女,是他眼中的瞳仁。因着耶稣我们也与父无限的距离结合为一。

 

六、结束语

  旧约时代以色列的先知们蒙上天的默示,给人传达神的训言,视为天主的代言人,虽至今已有三,四千年,仍意义深长,感人肺腑。他们有关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的作品,连同法律都显示了以色列民族的智能,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从广义范畴来说,孔子,孟子也是天主派遣世上来的先知,是天主的代言人,因为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以及他们的学说中充满了对真理的启示,那些遗训,醒世明言有不少同圣经相似,而代代传授,历久不衰。在几千年的东方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使得中国的家庭比西方的家庭更具稳定性,凝聚力,中国人更会享受天伦之乐(当今也受到很大挑战)。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孔子和孟子不但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先贤”,他们的影响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他们也是后世及整个人类的导师。作为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基督徒,从东西方文明的两个不同角度,对“孝道”在儒学中和圣经中进行比较很有意义;二者互相在共融中彼此补充。特别是天主教在梵二大公会议后提倡教会本位化——即作为基督徒应将信仰融于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之中。台湾神职界在探讨本位化神学方面有不少的贡献。早在1959年,田良便构想以“孝”为本,编排中国神学,他认为天主圣三可视为孝的根本与来源;造世是对外的无限慈爱;降生是圣子身为典范教人以孝事天,七件圣事则为助人对天父善尽孝道之法。(参看张春申等着《教会本位化之探讨》P.4)谢谢赵神父给我这个机会分享我对孝道的一点点粗浅领悟。作为一个基督徒我珍视我的信仰,对慈母教会永怀孝爱之心,因为籍着圣洗圣事,她给了我灵性的生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热爱我们的民族和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并为此感谢天主;作为一个女儿,我孝爱我的父母双亲,他们给了我生命,我将在祈祷中永远追忆他们的恩德,并永远感谢他们对我所倾注的全部的爱。

第1页

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20号 邮编:200030 电话:021-64412211 传真 021-64276221
E-mail:guangqis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