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会历史 > d教宗通谕 > 教宗庇护十二世天主实有与自然科学 >> 正文

教宗庇护十二世天主实有与自然科学

发表时间:11-04-14 来自: 作者:教宗庇护十二世  点击次数:5818

 

天主实有与自然科学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二日
 教宗庇护十二世
致宗座科学院讲词(二)
 
韩山城编译
《近代教宗文献论科技》,205-238页
台北:思高圣经学会,1967
 
 
**********
主旨
        谈到圣多玛斯证明天主实有的五项论证,亦即谓人类理智走向天主的五途径,可说是人无不知的。这五项论证,并非什么「先天的武断」,而是以宇宙万象的五种客观形态为基础的。这五种形态便是:变动、因果关系、偶然性、等级和宗旨或秩序。
        现代科学的长足进步,对宇宙万象的上述五种,提供了高深博大的知识、经验和解释。因而无意之间,便加强了出发于五形态的多玛斯五项论证的力量。
        在这篇讲词内,教宗无意将科学对这五项论证所提供的数据,逐一加以陈述,祗限于提出攸关第一和第三论证,即以事物的「变动」与「偶然性」为出发点的论证所有科学发现。这便是本篇讲词所以分为两大段的理由。
        第一段的内容,全是科学对宇宙万象的「变动」所做证明。第二段则是科学攸关世界万有的「偶然性」,即其「年龄与毁灭」所有推断和结论。由世界的变动而归纳出永恒不变的天主的实有。由世界的偶然性而演绎出不得不有的「自有者」的存在。这便是这篇讲词的主题。
**********
 
       致宗座科学院讲词(二)正文
       引言:科学哲学相辅相成
        1 诸位先生!因了这次宗座科学院举行的集会,吾人得以享有这愉快而爽朗的一刻。在这集会中,吾人幸得与枢机主教,外交使节,名流显要,尤其与诸位宗座科学院成员会谈。这一切,构成吾人感谢万能天主的理由。诸位宗座科学院成员,应份参与这隆重的集会,因诸位在研究并揭发自然界秘密时,在指示人们如何利用自然威能时,便是以数字,公式发明作语言,来宣扬全知天主无可言谕的和谐。
        2 事实上,真的科学与过去所有跕不住足的学说不同。真的科学越形进步,越能发现天主的实有,越能发见天主好似在科学打开的每扇门后伺守。何况因了知识的进步而对天主实有日益清楚的发现,不独有裨于具有哲学思想的科学家--科学家怎会不具有哲学思想?--而且有裨于其它分享并钻研新的发明者。但受惠最多者,是真的哲学家。他们将科学家的发明,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而获致更为稳健的结论,使能昏暗中得到更大的光明,并能给予质问者以更为折服人心的论证,和一次比一次更为满意的答复
       科学对天主实有所提供的数据
        3 人类理智在上述方式的鼓励和指导下,正视公教智能所发掘的攸关天主实有的论证。这些哲学论证是好几世纪来由伟大无伦的哲人们所研讨过的。那便是诸位所熟知的天神博士圣多玛斯所提出的「五途径」。这五途径构成人类理智走向天主最保险最平易的五条大路,吾人所说的「哲学论证」,并不是浅薄与不逻辑的实证主义者所形容的「先天的武断」,而是以具体现实为基础并由科学所证实的论证,即使其价值只出自本性理智。(1)
        4 就这样,哲学与科学以两相肖似及可以并立的活动和方式进展,并利用不同经验及理论因素,彼此融洽,而共同朝向真理迈进。
        5 但如果古人的原始经验能以替理智提供足用的论证以证明天主的存在,现代人以其深湛与博大的经验,应能使永生天主遗留在这有形可见的世界上的痕迹更为明显。因此根据科学的新发明,而再度探讨圣多玛斯的古典论证,似乎不无裨益,尤其以变动及世界秩序为基础的两项论证。吾人的意思是说,我们应检查一下,现代人对大小宇宙的构造所有更为深湛的知识,是否并在何等程度内有助于加强上述哲学论证。另一方面亦应考虑,上述论证是否以及到什么程度,真的,如有些人肯定者,为现代物理学所推翻。他们肯定现代物理学塑造了新的基本原理,并将过去所谓固定的绝对性观念,如:时间、空间、运动、因果律、实体等与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关系非常重大的观念,业经作废和修改。同时,吾人并无意修改上述论证,祗限于研讨这些论证所从出的几项基本物理学原理--限于时间,吾人祗能提出若干项而已--不必心任何意外;因为科学并无意跳出这世界;这世界的一切,今天一如昨日,仍然不出那五种形态;而攸关天主实有的哲学论证,正是以这五种形态为出发点,并取得其证明天主实有的价值的。(2)
        6 环绕我们的世界万有,其存在不出上述五种形态。哲学和人们的共同意识,对这五种形态解释得虽有深浅之分,是同样明显的。就中有两种形态,尤其为现代科学所钻研、证实并深入,其高深程度,决非当初所能意料者:()是事物的变动,连同事物的出生与结局。()是辉耀于世界每个角落的秩序与宗旨。对奠基于科学事实的上述两项哲学论证,即第一、第五两途径,科学提供的补助非常可观。物理学曾替第一论证页献了取之不竭的经验,将古人对其存在及范围未曾梦想到的自然界最深角落所有变动,亦予以揭示,并替哲学理论提供了许多极有补助价值的经验。吾人说补助价值,因为现代物理学对变动所有发现并非只有巩固哲学理论的价值而已,而且令人获得在结构与程度上,为许多人所能接受,并为之折服的,满意的物理论证。
        7 科学,尤其天文和生物学,替第五途径即秩序,最近亦提供了同样丰富的数据。对号称为世灵魂的「统一」,对驾驭世界旅程的宗旨,页献了这样一批知识,这样一种在一定程度内使人迷醉的展望,致使现代人提前享有但丁所幻想的天主喜悦。诗圣但丁曾幻想内看到;「宇宙内四分五裂的一切,如何因了圣爱的撮合,而在天主内团结为一」(Dante, Par. 33, 8587)(3)
        8 「天主」这观念对人生关系至重。故天主的安排是:只要人类一看到世界,便能容易推断出天主的实有来。人而听不懂世界对天主实有所做呼声,便一定是昏愦之至。至于由钻研科学而得的进一步知识,则能令人们对天主实有的信念倍加巩固。
       讲词内容
        9 因此,吾人立意将现代科学对天主实有所做宝贵贡献,提纲挈领陈述于下。首先,吾人祗限于指出攸关世界万有如何变动的事实,并特别说明其范围的广阔。换言之,特别说明现代科学对整个无灵世界所做发现。其次,吾人将重于阐述科学对世界的趋向所做出的肯定。总之,我们要侧耳谛听广大无边的宇宙所演奏的交响曲。这交响曲的声浪虽然微弱,但已足以讴歌万有的推动者--天主--的光荣。(4)
       一段:科学与第一论证:变动
        (一)大宇宙的变动
        10 科学越形进步,并在某种程度内,以新的论证越加证实赫颉利图斯(Heraclitus)所说:「一切都在流动」,则大小宇宙都在变动的事实,越趋明显。人一看到这趋势而深感惊奇,乃是理所应尔的。如所周知,我们日常的经验即已指出,环绕我们的世界,无论远近,处处有众多的变动,尤其物体所有位置的变动。但除严格的位置变动外,尚有同样易于看到的理化变动,史前时代的人类业已得悉的理化变动,如水所有汽体、液体、固体的三种变动,以及由火引起的化学变动。还有石头的解体和植物、动物的腐化等。自然科学的使命,便是令人了解这些庸俗常识的所以然,便是对物体所由以构成的化学元素,即其最渺小的部分如原子,所有毁灭与构成等类似过程,加以诠解。此外,科学又进一步指出,这类理化变动,如何不像古人所相信者,仅限于地上的物体,而且普及于我们的太阳和整个宇宙。靠了望远镜或更好说靠了分光器,可以看到那些物体亦由同类原子所构成。
        (二)小宇宙的变动
        11 无可置辩,自然界的一切,连无生物亦不例外,都在变动。但与这相反的是小宇宙。小宇宙构成一个不可解的哑谜。昔者,人们以为,无生物不如同有生物,至少在某种意义下是从不变动的。其最渺小的部份即原子,固然可以以各种方式彼此配合,但似乎它们享有一种永久固定与不可能被分裂的特权,致使化学的综合和分解不能使它们有所变动。百年前,人们还认定它们是单纯的、不可分割的和不能被摧毁的元素。对物质世界的能量,亦作此想,尤其人们将「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二者,视作基本定律时。若干自然主义者,竟以为可以以科学之名塑造一种出自幻想的「一元论」哲学,使到连赫克尔(Haeckel)的大名亦与这浅薄的学说结了不解之缘。但在上一世纪末亦即赫克尔尚在人间时,这种化学原子一元论说,已为现代科学所摧毁。对化学元素的周期系统所有进步的知识,对元素所放射的微粒等众多事实所有发现,证实渺小到等于一粍(一米突之千分之一)的一千万分之一的化学元素的小宇宙,仍然是不断变动的舞台,其变动并不亚于人无不知的大宇宙。(5)
       电子领域内的变动
        12 上述变动是在电子领域内首先为人发现的,由原子的电子群内放射出光和熟。这光和热依照电子轨道所有能量的大小,而为外面的物体所吸收。在电子领域的外围部份,亦发生原子的「电离」现象,以及因了化学元素的混合与分解而产生的能的变动。但仍然可以暂时设想,这些理化变动,并未触及号称为「物质及正电荷的座位」的原子核,因而替「物体固定说」,尚留余地。于是化学原子,在元素自然系统内的地位,便屹立无恙。人们曾经相信,在这化学原子内,已找到了绝对固定与不能再事变动的典型。(6)
       原子核内的变动
        13 但上述原子核固定说,在本世纪初,因了对放射过程的研究--这研究的最后结果是发现了核子的自发分裂--而为人所扬弃。人们在发现连在人们认识到的自然界内最为深邃的角落中,亦没有固定不变的事实后,尚有件使人踌躇不决的事情存在。在人们看来,原子是无从打破,至少是人力不可能打破的。因为起初对加速或延缓放射物质的自发分裂,或至少对分裂比较稳定的核子,所做诸种尝试,完全失败。首次极其简单的核子分裂,至多是三十年前的事。其后经过巨大努力,始克完成的大量制造并分裂核子的技术,祗是不多几年前的事。不过,这可以成为本世纪光荣记录的成就,至少由和平问题来说,在核物理的实际用途上,只是跨出的第一步而已。但为阐明我们的题目,则可以构成一个要结论:原子核,由于极其众多理由,虽然较诸一般化合物更为坚强与稳定,但在原则上,亦隶属于变动定律;换言之,原子核亦可能变动。
        14 同时,人们业已证实,这过程对解释恒星所有能的来源,非常重要。根据白特(Bethe)的理论,在太阳中心,有两千万度左右的高热,并发展一种与外界隔离的连锁反应。在这反应内,有四个氢核子结合为一个氦核子。这样释放出的能,便可以补偿太阳因了放射而损失的能。又,现代物理实验室,靠了富有高度威力的中子,能以实现核子蜕变。铀原子核的蜕变便是一例。同时,此处亦可以提及宇宙线的效能,它可以分裂最重的原子,使之释放出大批的次原子微粒。(7)
        15 吾人虽只举出了几个例子,但已足以证实大小宇宙的无机物质,如何不断变动的明显事实;足以证实各式的能,如何有千千万万的变动,尤其大宇宙内所有化学的分解与混合,以及化学原子及原子核内,所有不亚于大宇宙的变动。
       永远不变的实有
        16 今天看穿了自然界秘密的科学家,较诸百年前的科学家,更深刻地知道,在无机物质的骨子内,如何刻有变动的戳记,并可以断言,这些物质的本质与存在,如何需要一个完全不同,而本质上不可能有任何变动的实有。(8)
        17 犹如一幅光暗分明的图画,因了底层的昏暗,始能使人、物的图像跃然纸上;因为只有这样图像始能获致充份突出及生动的效果。同样,永远不变的天主的图像,只有在大小宇宙一切事物本质上不断变动的万马奔腾的洪流中,才显得光芒万丈。科学家坐在这伟大无垠的洪流的岸上,可以由天主对其自身所下的定义中,获得安息。天主说:「我是自有者」(出,三,一四)。圣雅各布伯颂扬天主是「光明之父,在祂内没有变化或转动的阴影」(雅,一,一七)(9)
       二段:科学与第三论证:偶然性
        (一)大宇宙变动的方向
        18 但现代科学不单使人对宇宙变动的事实及其范围,得到广泛而深湛的知识,而且对自然界的变动过程所指向的方向,亦提供人们宝贵的数据。百年前,尤其在发见守恒定律后,人们尚以为自然界变动的过程,是可以还原的。因此按照自然界严格的因果律或更好说自然界的倾向,人们相信宇宙可能不断在更新和回春。但靠了克拉修(Robolph Clasius)发明的熵定律,人们才知道,自然界所有变动过程,常在削减其可用的能量。这在一个与其它事物隔离的物质体系中,最后必然导致有形可见的世物所有过程的结束。只有某些无稽的学说如:「不断补造说」,设法挽救世界于这不幸的命运。世界的这种不幸命运,既为准确的科学实验所证明,故必须有一个「不可能不有的有」存在。(10)
        (二)小宇宙变动的方向
        19 上述熵定律根本是一个统计定律,在小宇宙内无从引用。此外,这定律出现时,人们对原子的构造及其过程,几乎一无所知。但最近人们研究原子的成就,再加上天文物理学出人意外的发展,曾使人能以在这方面做出惊人的探索工作。对这工作的结果,此处祗能简略言之。这结果便是连原子的内部发展,亦清楚指出其演变方向。
        20 为解释这事实,祗再度提出上述太阳能的例子便已够用。在日轮内所有化学元素的电子组织,每秒钟向周围空间放出巨大的辐射能。这能是一去不返的。这损失,因了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变为氦元素,而得到补偿。但这能,即因了氦元素的形成而释放出的能,仍然出自氢核子。而氢核子在这过程内只有千分之七变为同等的能。所以补偿的过程,是仰给于原先业已存在的氢核子的能而发展的。于是太阳的能,在几十万万年内,便不免逐渐地,然而无可幸免地,化为辐射。这在一切人工放射或天然放射过程内,无不如是。故此,连在极渺小的宇宙内,我们亦看到一个指示其演变的方向的定律存在,而这定律又与大宇宙内的熵定律相似。然则,在原子周围及核心内所有的能既然不断削减,同时,人们迄今又未能发见一种自动形成并具有高度能量的核子过程,来赔偿其损失而补救其贫乏,故何为原子自然演变的方向,便不卜而知之矣。(11)
        (三)宇宙的未来
        21 假使科学家由宇宙现在情形,瞻望世界辽远的未来,则不免想到大小宇宙的衰老问题。在几十万万年内,连似乎取之不竭的原子核,亦将丧失其可用的能;同时这物质世界便不免如熄灭的火山。科学家可以想见,倘若如上所述,充斥运动与生命力的现在世界,尚无从对其自身提出解释自身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为死亡所光顾的世界,则更谈不到这点了。(12)
        (四)宇宙的过去
        22 现在再回顾过去。时代越古,物质世界越显得力量充沛,而宇宙这舞台亦越形活跃。这似乎说明,物质世界在一定时间之前,曾经有过一个生气蓬勃的原始,储蓄无可估计的巨大能量;这能量起初迅速运动,其后逐渐趋于缓慢,而抵达目前情况。
        (五)时间的开始
        23 于是,人们不禁发问说:科学能否指出何者是宇宙活力充沛的时代。宇宙最初的原始状态究竟如何?
        24 若干卓越的原子物理学家,凭了天文学家及天文物理学家的合作,曾经尝试解答这两项颇为困难然而非常有趣的问题。
        25 首先,且列举几个数字。这些数字无非为了说明这世界的黎明时分,亦即时间开始时,所有星等的秩序。科学拥有许多本身虽各不相关而实则一致的下列途径。(13)
        26 ()旋涡星云或岛宇宙的分离。贺布路(E. E. Hubbl)在威尔逊峰观测台,对旋涡星云所完成的探测,其结果是很有意义的,即使我们仍须采取相应的保留态度。他说,岛宇宙这类辽远的体系,趋向于互相分离。其速度是:两个旋涡星云之间的距离,在大约十三亿年内,增为两倍。倘若我们估计宇宙不断膨胀的过所需时间,结果便是在十亿到一百亿年前,亦即宇宙过程开始时,一切旋涡星云是挤在相当狭隘的空间中的。(14)
        27 ()地瞉变硬的年龄。为计算放射性物质的年龄,人们拥有颇为接近的例证。这些例证,是取自铀二三八同位素变为铅(RaG)的同位素的过程,取自铀二三六变为锕D(AaD)的过程,以及钍二三二同位素变为钍D(ThD)的过程的。这样形成的氦元素,可资对证。如此推算的结果是:最古矿物的平均年龄,至多是五十亿年。(15)
        28 ()流星的年龄。以上述方式测量流星的年龄,其结果是与上述数字相近的五十亿年。这结果具有特殊重要性。因为流星来自地球以外,除地下的矿物外,流星是唯一可以在实验室内加以研究的天空物体。(16)
        29 ()双星及丛星体系的固。在这些体系内,其重力的摇动,犹如潮水的磨擦,再度使人归纳其固定性为五十亿到一百亿年。(17)
        30 这些数字虽大到令人吃惊,但并不能给予信友以新的观念,亦即有异于创世纪第一句话「起初」二字所提供的观念。上述数字祗限于替「起初」二字加了一个具体的数学说明而已。同时,在同保禄宗徒一样重视天主启示的人士,这又是一个安慰。宗徒说:圣经「为教训、督责、矫正并指导人,都是有益的」(弟后,三,一六)(18)
        (六)物质的原始状态
        31 聪明的科学家,不唯辛勤探研并大胆尝试,以解决宇宙的年龄问题,而且亦设法追索原始物质的形态和性质。一定,这是更为艰巨的难题。
        32 为了他们依据的理论不同,故所做估计亦各有异。但他们对原始物质的丰富,及其所有非常巨大的密度、压力和高热,则无不雷同。这点可由纪尔(Kiel)测量台台长翁绍尔特(A. Unsold)新近发表的文章看出。因为祗有靠了这些条件,始能理解在元素周期系统内何以多次形成重原子核。(19)
       科学的极限
        33 渴求真理的人类理智,不免追问说,原始物质既然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相差这样多,则原始物质怎样能抵达目前情形呢?物质出现之前,究竟有些什么呢?期望自然科学答复这问题,未免是徒然的。科学家亦承认这是一个不可解的哑谜。诚然,要求自然科学家解决这个问题,未免太过强人所难。但无可置疑者,是从事哲学思想的心灵,对这问题更能深入。
        34 无可否认,一副富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头脑,如果认真考虑上述难题,则必须冲破「物质永远说」或「物质自有说」的包围圈,而高举其心神,以仰视造化万物的神明。科学家既然一向主张以明晰而批评的目光,检查并判断宇宙所有现实,则应以同样态度,将世界所有一切,视作万能造物主的工程。造化万有的神明在千万年前曾发表了一句力大无朋的圣言:「成了吧」,并曾显示了祂豪爽无量的圣爱。这圣言及圣爱,曾发挥其威力于宇宙内,曾使充满能量的物质自无而有。果然,现代科学家,犹如置身于千万年之前,亲眼见到最初「有光吧」那句圣言,如何使光海偕同所有物质自虚无中爆出,如何使化学元素集为千千万万的银河。(20)
        35 诚然,科学至今所做论证,对证明「造化大工之并非永远」一点,其价值并不像形上学及启示所给予的论证,那样具有绝对性--形上学和启示二者,对「宇宙之受造」所提供的论证,以及启示单独,对「宇宙之并非自永远受造」所提供的论证,是拥有绝对性价值的--自然科学所举出的上述论证,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充实。同时,这些论证所依据的理论,仍须获致新的进展和证明,始可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来证明「造化大工并非永远」一点。而这点本身并不属于自然科学范围。(21)
       现代科学家对世界的受造所有意见
        36 虽然如此,理应注意者,是现代研究科学者,认为「世界受造」的观念与科学思想完全协调。而且这是他们经过研讨而得出的结论。几十年前,这结论还被人认作一个和现代科学绝对势不两立的假设。一九一一年时,著名科学家阿来尼斯(Svante Arrehnius)还说:「科学的现在趋势,认为物质是不变的。说某种物事可以自无中生出,和现在科学趋势是矛盾的」(Die Vorstel-Iung von Weltgebaude im Wandel der zeiten ,1911, 372)。普来特(Plate)亦肯定说:「物质是实有的。任何物事不可能自无中生出;因此物质是永远就有的。我们不能承认物质是受造的」(Ultramontane Weltanschauung u. moderne Lebenskunde 1907, 5)(22)
        37 反之,现代手屈一指的科学家,宗座科学院成员,魏达格(Edmund Whittaker)先生的金言,如何不同凡响,如何反映其无穷广大的眼光!他在讨论攸关世界年龄问题时曾说:「这些不同的估计,令人归纳出下列结论:在十的九次方或十的十次方年前的时代,假使已有一个世界存在,则该世界和我们所识的世界完全不同。这时代,代表科学的最后极限。或许我们可以公允地说,这时代,便是天地受造的时代。这与出自地质学论证的宇宙观,颇为吻合。地质学指出;一切现存于地上的有机体,都有开始的时期。如果这结论为未来的研究所加强,则可以视作我们这一代所做至重要的发现。这发现可与四百年前歌伯尼的发现媲美,因为它代表一种基本的改善,即科学家对宇宙万象所有看法的基本的改善」。(23)(Space and Spirit, 1946, 118-119)
       结论
        38 所以,现代科学,对第一论证,即根据宇宙的变动以证明天主实有的论证,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呢?科学因了对大小宇宙所做精确而翔实的调查,扩大并加深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述攸关天主实有的论证,便建筑于这基础上。这论证的结论是;其本身决不可能变动的「自有者」的实有。此外,科学亦追宇宙演变的途径及方向。同时,亦预先看到这世界,无可幸免,必然有结束的一天,并且指出世界肇建于五十亿年前。于是,物理学所专有的精确证据,便加强了万有的「偶然性」,并巩固了宇宙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推断。
        39 故此,世界是受造者,而且并非自永远受造者。然则,造物主,即天主的实有,乃是必然的结论。这便是我们现代人期待于科学的结论;即使这结论,尚不十分明确和圆满。这结论出自人们对宇宙的变动所做成熟而爽朗的思考。这结论已足使整个人类--大小宇宙的极峰和万物之灵--意识到他的至高创造者,承认自己在空间及时间内附属于祂,并拜倒在祂的无上尊威前而呼号其圣名说:「天主,万有的伟力,自身虽丝毫不变,以白昼光明的延续,指定四季」(Brev. ,Hymn. ad Nonam)
        40 许多科学家对「天主乃造物主」一点,所有共同的认识,固然是「本性理智」所能抵达的最后极限,但这决不是「真理」的最后极限。科学在其趱行的旅途上只限于遇到了天主,而哲学及启示--三者互相合作,犹如一个太阳所发出的不同光线,都是探寻真理的工具--则更进一步,瞻仰天主的本体,揭示天主的轮廓,描绘天主的面貌。尤其启示;指出眷爱世人并赐人生命的天主,如何接近我们,使我们在心灵深处感觉到天主的存在。任何信认天主者,不分普通人或科家学,凡以坚定不移的信心,重复传统信径所有简洁的语句;「我信天主全能者父化成天地」时,其心灵必然有同样的感觉。(24)
        41 人类开化已许多世纪了。在这许多「宗教化」世纪之后,今天并非第一次发见了天主的存在。今天急切需要者,是人应感到天主如慈父,恭敬天主如立法者,敬畏天主如司法者。世界如欲得救,必须钦崇天主唯一圣子如人类可爱救主,并接受成圣人灵的天主圣神所做甘美的默牖。(25)
        42 假使这种信念--其远的理由出自科学,而玉成之者,则是信德神光--日益深入人类意识,则能对文化的进展,真正有所贡献。(26)
        43 这信念使人对现在及未来,对物质与精神,对暂世和永远,拥有一个全盘的看法。这信念照彻人类理智,替人类消除暴风雨的漫长之夜。(27)
        44 正是这信念,促使吾人在此刻仰望号称为「万有的伟力」、「自身丝毫不变」与「慈父」的天主,并向祂虔诵委托于吾人照拂的子女们所热诚朗诵的祷词说:「请赐光明于薄暮,使生命不致殒落」(同上)。这光明是今世生命的光明,亦是永世生命的光明。
 
 
       致宗座科学院讲词(二)注释
        (1)圣多玛斯的「五途径」,意即人类理智走向天主的五条大路便是教宗此处所说证明天主实有的五项哲学论证。
        其一是根据事物的变动而出发的。变动是一种事物由可能形态而进展到现实形态的过程(Transitus de potentia ad actum)。如冷水由可能成为热水的形态而变为现实的热水形态,便是一例。但凡变动者,决不可能在同一观点下,自己推动自己,必须由其它事物来推动之。冷水锅下面的火,便是这变动的推动的推动者。而这推动其它事物的事物,如果其自身亦在变动,则必须由第三事物来推动之。于是第四、五、六……最后必须有一个自身不变而是其它事物变动的总推动者存在;否则,在世上便不可能有任何变动。而这自身不变而又是一切事物变动的最后推动者,便是天主。
        其二是以因果律为依据的。有果必有因乃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产生某果的因,其本身亦是果的话,则它必须亦有其因。就如子为父所生,父为祖所生,祖又为曾祖、高祖……所生。但最后必须有一个直接间接产生一切果而其本身则并不为任何事物的果者存在;否则,宇宙内便可能有任何果。而这「无因之因」,「万因之因」或「第一因」便是天主。
        其三是以事物的偶然性作出点。凡事物之可有可无者谓之偶然性事物(Ens contingens)。偶然性事物本身并没有其存在的足用理由,必须求之于其它事物。这一事物如果亦是偶然性的,则这事物亦没有其存在的足用理由,必须转而求之于第三事物。于是第四、五、六……但最后必须有一个本身拥有其存在的足用理由的「必然性事物」(Ens necessarium)存在;否则,一切偶然性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而所谓必然性事物,便是其本质不可能不存在,而又是一切偶然性事物存在的最后理由,亦即我们所谓「自有者」--天主。
        其四是由事物的等级而出发的。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善、真实、高贵是有等级的。但等级是以至善、至真、至高者为依据的。没有至善、至真,至高者,便不可能有任何美善、真实、高贵的等级可言。而这至善、至真、至高者,便是天主。
        其五是以事物的宗旨或秩序而推演的。世间一切无灵之物都朝向一定的宗旨而活动。其经常或往往有同一活动者,便是其朝向一定宗旨迈进的证据。无灵之物既不知宗旨为何物,则其所以趋向一定宗旨而进行者,必然为一个具有理智者所驾驭。而驾驭万物趋向其宗旨者,则是我们所说的天主。
        注意:上述五论证,都是根据事物的客观现实而推演出来的,并非什么「先天的武断」。不过,其会值乃是「出自本性理智者」,意即并非出自启示或信德者。
        (2)现代科学家曾将过去所谓固定的,绝对性观念如时间、空间、运动、因果关系,实体等……业予作废和修改」。()攸关时、空、运动三观念的作废和修改。十七世纪以来的科学家,大都接受牛顿的思想,认为有绝对的时、空、运动存在。其所谓绝对时间,乃是「一条来自无穷的过去并朝向无穷的未来不断进行的时流」。这时流与物体的运动和人世间的际遇无关而单独存在。至于绝对的空间,亦是与物体无关而单独存在的,无限广大的旷场,以供无数的居留及运行。同时,他们认定,运动是与所谓一定的坐标无关而单独存的;即使世间只有一个物体存在,这物体仍然可以运动。但这些绝对性观念,现在已因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而为人所作废和修正。爱因斯坦认为,时间而与运动和际遇分家,则时间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时间与运动及际遇不可分开来说,它们是互相关联的。空间亦然;空间与物体不能分割;空间乃是延伸的物体;没有物体,则无所谓空间。至于运动亦是相对的;假使世间只有一个物体,假使没有一个坐标以资比较,则物体虽动亦看不出动来。
        ()攸关绝对性因果观念的作废和修改。绝对性因果观念,原是机械论所赖以屹立其「决定论」的靠山和台柱。主张机械论者,认为因果律乃绝对无误,毫无例外的铁的原理。但如教宗在致宗座科学院讲词()首段内所声明者,这绝对性的,不可能有任何例外的因果观念,已为现代进步的科学所粉碎。欲知其详,请一读致宗座科学院讲词()21--28诸节。
        ()关于实体的观念所有变动和修改。近代许多科学家盲从笛卡尔、休谟、陆克、康德等人的思想,曾经扬弃了传统哲学对实体所有观念。其实笛卡尔等人的主张与其说是传统哲学的修正,毋宁谓之曲解。
        注意:上述一切,祗是针对十七世纪以来的一般科学家,尤其物理学家的见解而言。在哲学尤其教会哲学内,从未有人主张绝对的时、空、运动等说者。同时,机械论奉为其台柱的绝对性因果观念,以及笛卡尔等人对实体所有论调,自初已为教会哲学所驳斥。
        (3)在这两节内,教宗指出,科学对宇宙万象的变动及秩序,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数据。而这变动及秩序,正是圣多玛斯为证天主实有所提出的第一和第五论证所根据的世界万有的两种形态。关于大小宇宙的变动,请细读本篇讲词。至于攸关世界秩序,请参阅致宗座科学院讲词()首段。
        (4) 虽然在上两节内,教宗两次提到科学对世界秩序,亦即对第五途径,所做贡献,但他无意在这篇讲词内对这点多加发挥。他在这节内清楚指出,这篇讲词的用意,在于陈述科学对世界的「变动」及「偶然性」所推供的资料、理论和推断。关于这点有38节作证。
        首先,科学对大小宇宙的「变动」所发掘的事实,加强了多玛斯关于天主实有的第一论证的基础。假使世界上真有一样永恒不变的事物存在,如前人脑海里的原子,则圣多玛斯的第一论证便不免失或至少削弱其证明天主实有的力量。但现代科学发现宇宙一切,连原子及次原子微粒,亦无不属于变动定律;然则必须有一个超然世界之上和永远不变的神明的存在,乃是不得不然的结论。
        其次,现代科学对世界的偶然性,亦即宇宙的趋向毁灭,以及世界的年龄,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事实。这为增强圣多斯第三论证,非常有力。假使世界是一个无始无终和永远常在的物事,则「不可能不有的、必然性的神明」的存在,便似乎不十分必要了。因为在这假设下,世界本身似乎已具有若干解释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似乎已不必求诸世界以外的任何神明。但科学根据熵定律清楚指出世界是趋向于毁灭的;同时,天文学、地质学和物理学,又一再根据其理论及实验,推断宇宙的肇建时期及其年龄。于是世界的「偶然性」便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世界既是偶然性的,则必然性的神明的存在,乃是一切健全理智必须接受的真理了。
        (5)这节内有四点应加注释:
        其一,有关原子的不可分性。原子(Atom),原系希腊语,意即不可分割者。百年前,人们尚以为原子乃小到不可分割的微粒。虽然世间凡百事物皆由各式原子组成,而这些事物可以分裂,但人们以为其所分裂者,乃由各式原子所组成的较大的微粒即分子。分子可分裂而原子则决不可能分裂。原子就如教宗所说「似乎享有一种永久固定与不可能被分裂的特权」。可是最近数十年,人们发现原子并非不可分裂者。人们发现,还有比原子更渺小的微粒;原子本身便是由这些微粒所组成;这些微粒便是质子、中子、电子,总称为「次原子微粒」。此外,人们还发现我们周围的物质,如铀二三五,常常自动分裂,这过程亦称为「自发分裂」。并且人们又发明了人工蜕变与人工分裂原子的技术,即以「中子流」轰击原子核的技术(见致宗座科学院讲词()(2)。于是原子不可分割说乃不攻自破。
        其二,有关赫克尔的「一元论」,赫克尔曾着「一元论」一书。他们一元论是「唯物一元论」(Materialist monism)。他说,不独物质是由原子组成,而且人的意识和精神,亦由原子组成。他以为有一种「心的原子」亦即所谓「精神质料」或「精神原子」散布在空间内;遇有适当条件时,便形成意识与精神。(哲学辞典,四五八页)。教宗在致宗座科学院讲词()4节内所说「黑暗之神化装为精神……的光明天使」,便是此义。
        其三,有关化学元素的周期系统,便是致座科学院讲词()(12)所讲,由梅耶及孟德来也夫所发明的元素系统表。
        其四,有关元素放射出的微粒问题。比较易于分裂的元素或原子,如前篇讲词注(9)所说,便是铀二三五。铀二三五自发分裂--「一磅纯铀,经过特殊仪器检验的结果,每秒钟有十亿颗以上的铀原子分裂」(原子入门,八一页)--时,便放出若干次原子微粒。这些微粒形成两种不同的放射线,即爱尔发射线与贝达射线。同时,核子内剩下的微粒常会自动重新排列成一个稳定的新式样。在这排列过程中,又放出另一射线,名为加玛射线--注意:爱尔发,贝达,加玛是布腊文的头三个字母--这加玛射线力量最强,其穿透力大过人人熟知的爱克斯(X)射线。爱克斯射线能穿透人体的肌肤,故紧生往往利用之来替人体照像。但加玛射线力量更大,故其对人体的危险亦更大(原子入门,六五七四页)
        由上述事实可以想象,连「渺小到相等于一耗的一千万分之一的化学元素的小宇宙(亦即原子)仍然是不断变动的舞台」。
        (6)()何以「上述变动是在电子领域内,首先被发现的」?尽人皆知,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所组成。质子,中子组成所谓原子核。它们深藏于原子内,周围有数字不同的电子保护它们,故比较难以发现。但电子是绕原子核不断飞速运动的行星--因此电子亦称行星电子--故易为人发现。
        ()何以「由原子的电子群内,放射出光和热」?光和热并非物质而是能的两种形态。电子绕原子核而运转的行为,并不常是有规则的,往往有跳轨的现象发生。有时由接近原子核的内轨跳至外轨,或由距离原子核较远的外轨跳至内轨。当电子跳轨时,便放出能来--这是波尔(Bohr)的意见--而这能的两种形态,便是光和热。
        ()何以「这光和热依照电子轨道所有能的大小而为外面的物体所吸收」?尽人皆知,电子轨道本身是不会产生能的。可以产生能的是电子的迅速运转,及电子与核子间的互相吸引力。这速度和吸引力便称为电子轨道的能。速度及吸引力越大,越不易为外面的物体所吸收。
        ()教宗说:「在电子领域的外部份亦有原子的电离」。电离(Ionization)是说,因了这世界充斥由原子所组成的物质,而这些物质的每个原子周围都有电子在旋转,则此一原子的电子同彼一原子的电子常不免发生磨擦,乃是无可避免的情形。尤其因为许多原子常在自发分裂,而分裂时亦不免放出所谓爱尔发、贝达,甚至加玛射线,这些射线又不免将某些原子的电子打落。这现象便是所谓「电离」。这被擦落或打落的电子称为「离子」(Ion)。原来,原子都是中性的,换言之不带电荷的。因为每一原子的电子虽说带有负电荷,但因为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有正电荷,而质子和电子的数字又常相等,故双方的正负电荷便互相抵销,而原子乃成为中性的。可是,如果原子的电子被离一个,则该原子便少了一个电子而不再是中性的而变为带有正电荷的;因为这原子内带有正电荷的质子较诸带有负电荷的电子多了一个。同时这被电离了的电子,即离子,如遇到另一原子而加入其电子群时,则这因为多了一个电子,便亦不再是中性的,而变为带有负电荷的原子了。这便是电子领域内的变动。
        ()至于「因了化学元素的混合与分裂所有能的变动」,是说:一切化学元素在互相混合或彼此分解时,都不免发生能的变动。一粒制酸剂药片放在水中,由于它本身的元素,(亦即原子)互相撞击,又和水中的元素彼此磨擦,结果会嘶嘶作响,冒出气泡来,这便是能的变动;这变动总称为「化学反应」(原子入门,三O页)
        最后,上述一切,可说只限于电子领域,与原子核无关--这只是退一万步的说法而已,实际上,上述一切,至少间接亦已触及原子核了--亦即教宗所说:「并未触及号称为物质及正电荷的座位的原子核」。故主张唯物一元论者,仍可大放厥辞,认为至少原子核是永久固定而不可能变动的。至于,何以原子核称为「正电核的座位」,乃是因为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电荷,而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
        (7)攸关上节所说制造和分裂核子的技术问题,可参阅前篇讲词注(2)(9)
        本节所谓在太阳内有四个氢核子结合为一个氦核子,所谓人类利用中子流而完成的核子变动,以及宇宙线能以分裂最重原子等,无非在说明「原子固定说」的破产,以证实原子核在变动的事实。
        至于宇宙线之为物,到现在人类尚无法得窥其神秘。人类只发现离地面越远,宇宙线的放射亦越强。故科学家推断,它一定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太空的。宇宙线的力量很强,当它射到大气层时,能以击破任何原子核,并将其次原子微粒打落,而产生所谓「次级放射」。这次级放射的性能大过加玛射线,几乎等于宇宙线本身。
        至于「重原子」,是含有最多中子和质子的原子。铀亦是重原子之一,它含有九十二个质子和一百四十多个中子。
        最后,谈到太阳所有能的来源问题,我辈大可不必心。不必说在太阳内经常有四个氢核子结合为一个氦核子,并经由这过程,太阳放射的能,部份可以得到补偿;即使没有这过程,太阳本身所有物质,仍够维持三百万亿年。据科学家的估计,一英两物质和全部变成能,则等于燃烧六万吨汽油所产生的能。是的,太阳消耗的能是非常之大的。据说,每秒钟要用掉四百二十万吨的物质。但太阳所有物质的丰富是出人意想之外的。太阳的直径为一百三十万公里,体积大于地球一百三十万倍。这等于说,要想填满太阳,便需要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具见太阳庞大及其物质的丰富。
        (8)依照圣多玛斯证明天主实有的第一途径,凡变动者,决不可能在同一观点下自己推自己,必须间接直接由其它事物来推动之。而这推动其它事物者,如其自身亦在变动,则必须由第三事物来推动之。于是第四、五、六……,最后必须有一个自身不变而又是其它一切变动的总推动者存在;否则,人的理智决不可能「获得安息」,意即拥有健全理智者,决不可能心安理得而予以首肯。理智靠了科学的证明,既然清楚看到大小宇宙内的形形色色,都在变动,如果找不到一个自身永恒不变而又为一切变动的总推动者来,则势必如高悬半空而找不到立足地的物体一样,摇摇摆摆,恍惚犹豫,不知所措。故教宗说:「这些物质的本质与存在,需要一个完全不同,而本质上不可能变动的物事的实有。而这物事,便是号称为「纯粹现实」(Actus purus)的天主。在天主内,不可能有「可能形态」(Potentia)存在,故天主绝对不可能变动;因为变动是「由可能形态进展到现实形态的过程」。
        (9)依照出谷记原文,天主并未曾说:「我是自有者」,而只说:「我是有」,意即绝对的有,无限的有,不可能不有的有。有字代表现实(Actus)。天主既是绝对的、无限的、不可能不有的有,便等于说,祂是不含有任何「可能形态」的、绝对的、无限的「现实」,意即注(8)所说「纯粹的现实」。而纯粹的现实便是自身绝对不变而又是其它一切变动的推动者。
        (10)如前篇讲词注(7)所说,质能守恒定律,祗说宇宙内所有物质和能量,永跑不出世界之外而已,并非说这些被消耗的物质与能量全部可能再度结合而转变为新的物质和能量。算从熵定律出现之后,世界的衰老与逐渐趋于毁灭的论调便开始抬头。因为根据熵定律,世界的物质和能量直线向前而一去不返的。虽说宇宙硕大无朋,拥有近乎无穷的物质与能量,但毕竟是有限的。故其最后命运便是毁灭。这一来,便替圣多斯的第三论证,即以「偶然性」作出发点的第三途径,提供了物理学上的基础。因为世界既然无可免必须毁灭,则世界便注定是偶然性的,亦即可有可无而并非不可能不有的物事。然则,世界本身便没有解释其存在的足用理由,而必须求之于不可能不有的、绝对的、必然性的物事--天主--了。
        (11)是的,根据14节,在太阳内,经常有四个氢核结合为一个氦核子的事实出现。但这并非说,太阳内所有氢核子,毫无例外,都变为氦核子。教宗在此节内清楚声明:「氢核子在这过程内,只有千分之七变为同等的能」,而这又是仰给于原先业已存在于氢核子内的能而发展的」。故太阳的能量和物质,在几十亿年之后不免逐渐化为幅射而消失在太空内。这与天然放射和人工放射的结果并不两样。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有无数原子放射,都消失在空气里,一去不返。连人们费尽精力,耗资亿万而制造的人工放射,亦不能完全加以利用,平白跑掉的能仍然不少。虽然科学家亦发见了许多分裂的原子转变为另一些原子的事实,但大部份物质和能量都像蒸汽一样,消失在填不满的太虚中。这说明,大小宇宙的一切,都不能幸免于质能日损的命运。(请参阅相对论入门,八九--九三页)
        (12)「倘若充斥运动与生命力的现在世界,尚无从对其自身提出解释自身的理由,未来的世界……则更谈不到了」。就如要解释儿子的存在,必须提出父亲的观念来;没有父亲的观念,儿子的存在便无从解释;同样,凡是偶然性的,可有可无的事物,便必须有一个「不可能不有的必然性」事物的存在来解释之。否则,便要形同没有父亲的儿子一样,狂悖矛盾,使人的理智无法首肯。
        总之,这世界根据熵定律,既不免于衰老及毁灭,则其为可有可无的偶然性事物乃是明若观火的事实。唯有必然性事物--天主--不需要其它事物来作其解释自身的理由。世界既是偶然性事物,则非有必然性事物--天主--作其存在的理由和解释不可。
        (13)星等(Magnitude)是天文术语用以区别星光等级。一八五O年,英国天文学家朴逊(Pogson)订每一星等的标准差度是二点五一二。故一等星的光比二等星强二点五一二倍;比三等星强六点三O倍;比四等星强一五点八四倍;比五等星强三八点八倍;比六等星强一百倍。继而因了望远镜的日形进步而发现了其它无数星宿,故星等的数字亦增加了。(见张云所著天文学讲话一五七页)
        (14)星云(Galaxies)俗称天河或银河。其所以名为「旋涡星云」(Spiral nebulae),就因为它们呈旋涡式;亦名「鸟宇宙」(Island Universe),理由它们好似太空中的岛屿。宇宙并非静止的,而是不断在膨胀(Expanding universe)。天文学家利用强度极大的望远镜,发见上述岛宇宙正从我们的太阳系向后退。其速度几乎令人不能相信。同时,这速度又随距离而增高。在飞离地球,故人们认为很早的时期,这些岛宇宙原系集在一起的一个火团。同时,根据天文学家的估计,这些岛宇宙在大约五十亿年前必已开始分散(相对论入门,八七页)。这等于说,时间的开始,是在大约五十亿年之前。
        (15)何为「同位素」?大凡有相同数字的质子和电子而有不同数字的中子的原子或元素,通称为同位素(Isotope)。比如铜,一切铜原子都有廿九个质子和廿九个电子(注意:一切中性原子的质子和电子,都是同一数字。电子带有负电荷,质子带有正电荷,正负电荷互相抵销而原子乃成为中性的)。但铜原子的中字的数字,不完全相同。有些铜原子含有卅四个中子,有些则含有卅六个中子。含有卅四个中子的铜原称为铜六三,即卅四个中子加廿九个质子;含有卅六个中子的铜原子称为铜六五。铜六五和铜六三便是同位素。同样,一切铀原子含有质子及电子各九十二个。但有的铀原子含有中子一四六个,有的含一四四个,有的则含有一四三个,而成为铀二三八,铀二三六和铀二三五。这些铀通称为同位素(原子入门,四一--四九页)
        至于铅、铜、钍后面的大小字母,如铅(RaG)等,则是一些符号,用以区别其种类及性能的。
        (16)流星是太空中到处漂游的物体。当它们撞入地球大气层时,因速度过大,并因与空气磨擦而发热发光。每一昼夜侵入地球的流星总数有几千万颗,故有「流星雨」之称。但许多在大气层内已化为灰烬,许多是在白天落地的,故不为人所见。夜间人所能见到者,多在百里以内,百里以外的流星,人们便无法见到。落在地上的流星便是陨石,经科学家检验后,得知其年龄,并由此而推断宇宙的年龄。
        (17)双星(Double star)是由颗星合而为一的星。双星外,还有三合星、四合星乃至丛星。这些星的合一是由于重力的吸引。天狼星便是一颗双星。历年天文学家看到天狼星的移动,呈波浪式的摇动,继而发见其摆动的理由,乃是受与它合而为一的伴星的影响。                 (18)人类开化祗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这不到一万年的一半。现在科学家推断宇宙的年令为五十亿年,这数字焉能不令人吃惊?但这数字并不提示信友一个新奇的观念。因为五十亿或一百亿乃至亿兆年,总归是创世纪开章明义的第一句话:「起初」二字所含有的意义。具见天主启示的圣经如合为真理的支柱了。
        (19)科学家公认原始物质是极其丰富而具有极大密度、压力和高热的。这点与26节所说:「在十亿到一百亿年之前,亦即宇宙过程开始时,一切旋涡星是挤在相当狭隘的空间中的」,以及注(14)所说:「很早的时期,这些岛宇宙原系集在一起的一个火团」等语对照之下,益觉其非常可信。
        (20)宇宙万有的创造者,便是天主。而天主则是无穷上智和无所不能的圣爱。这圣爱的表现便是其「成了吧」及「有光吧」的圣言。故有:「主一言而万有受造,主一命而万有受成」(咏,一四八,五)的宏伟结果,亦即教宗所说:「这圣言及圣爱,曾发挥其威力于宇宙内云」
        至于「物质永远说」及「物质自有说」如何违反启示,请接读讲词下文。
        (21)在此节内教宗清楚声明:「形上学和启示二者对宇宙之「受造」,以及启示单独对宇宙之「并非自永远受造」,所提出的论证,是有绝对性价值的」。然则,上节所提到的「物质永远说」及「物质自有说」便立不住足了!
        (22)「任何物事不能自无中生出」,固然是哲学家公认的原则。但34节所说:「使光海偕同所有物质自虚无中爆出」的「虚无」,并非一无所有的虚无,而是虚无之外,还有一个无穷上智和无所不能的天主圣爱!这圣爱是绝对的有,无限的有和不可能不有的有!虚无而加上一个这样的有,则与普莱特脑子里的一无所有的虚无,相去何啻天壤!
        (23)教宗在33节曾说:「物质出现之前究竟有些什么,期望自然科学解答这疑案,未免是徒然的」等语,同魏达格先生所说:「在十的九次方式十的十次方年之前的时代,假使有一个宇宙存在……这时代代表科学的最后极限」的话,意义相同。因为如35节所说:一自然科学所举出的论证,需要更深入的研讨和充实……始可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来证明「造化工程并非永远」一点,而这点本身并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故要求自然科学对物质世界的受造与否等问题,做出绝对性的答复,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自然科学能证明「有机体」的确有开始的时期,则对造物主的存在便能使出具有绝对价值的论证。故魏达格先生说:「如果这结论为未来的研究所加强,可以认作为我们这时代最重要的发现云」。
        (24)此节内,教宗再度说到本性理智的极限。他说,科学在其旅途上遇见了天主。但止于此而已。要想对天主的本体、轮廓、面貌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则应求之于哲学和启示。
        (25)此处教宗强调单认识天主不够,必须让天主的存在左右我们的生活。所谓「感到天主如慈父等是此义。
        (26)凡读过庇护十二世若干通谕或讲词者,当能明白,承认天主的存在如何有利于真正文化的进步,以及无神论如何是文化进步的最大障,及现代疾苦的最大原因。
        (27)信仰天主,的确使人对现在、将来、精神、物质、今生、来世,获致一个「一以贯之」的看法,构造一个完善绝伦的人生观;同时,又能驱散世界的黑暗,并平息地上的风波。

网页制作/校对:何锦辉
 
第1页

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20号 邮编:200030 电话:021-64412211 传真 021-64276221
E-mail:guangqis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