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山顶)进教之佑圣母大殿

(佘山山顶)进教之佑圣母大殿


1863年,鄂尔壁会长在佘山南坡买了一大块山地,在山腰造了五间房子作为年老患病的传教士休养的地方,并委派卫德宣神父到佘山负责布置神父住院,其中一间设有祭台作为小堂,为住院神职人员进行宗教生活的场所。那时张朴桥就有很多教友喜欢到佘山神父住院的小堂里参与弥撒,许多教外人士也站在窗口或拥在门口围观注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宗教礼仪,他们对新来的神父也渐渐产生好感,希望在佘山山顶也能建造一所如他们在上海看到过的那样壮丽的天主教堂,在整个江南地区,这个天主特别降福的圣地就这样开始铺路了。

1864年松江总铎杜若兰在山顶购地造了一只六角亭,每边长八尺高二丈,并有祭台和圣龛,亭中供圣母像。从此,佘山就成为山下教友热爱的朝圣地。186831日,郎怀仁主教祝圣了小堂,并祝圣了圣母像,这尊圣母像是由一位中国辅理修士陆省三模仿巴黎“胜利之后圣母像”而绘制的,改称为“进教之佑圣母”;从此有“佘山圣母进教之佑”之称,1868524日,佘山来了数百名教友,小堂容纳不下,只好搭起了篷帐举行弥撒。当时发生了江南教案,因此教区会长谷振声就向圣母许愿,恳求保护教区及一切事业顺利,如能化险为夷,要建造大堂表示对圣母的感恩,是年9月谷会长向各位本堂神父发出公告,要求他们发动教友慷慨捐助、使还愿大堂早日建成。这公告成为全教区教友们发扬信德的巨大动力,在《佘山圣母朝圣记》一书中记述了许多表示敬爱圣母的动人事迹,这里暂且不表。

18711月,大堂第一步建筑工程开始了,但建筑工作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把建筑材料从平地运到山顶。但这些困难没有动摇负责设计,施工的马历耀修士和全体工人的意志。1871524日举行了大堂奠基典礼,郎主教在露天帐篷下面举行了有六千余名教友参加的大礼弥撒。朝圣的教友们发扬了“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都自告奋勇地投入义务劳动,把建筑材料从平地搬到山顶。工程进展得顺利,到1873年大堂落成,并从半山腰到山顶修筑了一条宽阔的“之”字形的经折路,每一拐弯处,树立了一个约一米见方的苦路亭,共14处。415日郎主教祝圣了这座希腊式的十字形新堂。51日和24日,郎主教又重临佘山,主持大礼,整个五月来佘山朝圣的教友络绎不绝,从此佘山圣母就成为教区的特别主保,是年五月被称为佘山历史上第一个圣母月。头几年的51日和24日就有一万到一万五千的朝圣者,领圣体的人约有八千到一万人。

随着教务事业的发展,每年来佘山朝圣的教友越来越多,原来教堂的规模与设施已经不能适应朝圣活动的需要。

1907年在公拜苦路开始的地方建造了“耶稣山园祈祷像”。到19255月又把山顶的希腊式大堂拆除新建二类大堂,翻造扩建时,由当时的姚宗李主教祝圣基地,教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叶肇昌领衔设计并参与施工。到193511月宣告峻工,由当时的主教惠济良主持开殿大礼弥撒。大堂东西长56米,南北宽25米,顶高17米,背高22米,钟楼高38米,内部结构以石为主,外部砌以红砖,顶上以碧绿的琉璃铺成。钟楼顶部圆穹上立一尊1.8吨重的“进教之佑圣母托小耶稣”的铜像。1946年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敕封此堂为乙级圣殿因而获得了“远东第一大殿”之称,1947518日为佘山圣母举行加冕典礼,堪称为中国天主教著名的朝圣地。

十年“文革”期间,大堂遭到严重破坏,钟楼顶上的圣母托小耶稣的铜像被摧毁,全套彩色图案玻璃窗被破坏无遗,经折路上的十四次苦路像和耶稣山园祈祷像都被摧毁,其状之惨不忍目睹。

1981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为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决定把佘山天主堂归还给教会,由天主教上海教区把山顶大殿修缮一新,1981524日,上海教区张家树主教到山顶大殿主持复殿大礼弥撒,参与典礼的神父、修女和教友共五千余人。

佘山山顶大殿复殿到现在19年过去了,当初复殿时,原钟楼顶上的圣母托小耶稣铜像已经不知去向,所以只好用一个铁制的十字架安装在钟楼上。来佘山朝圣的所有神长教友对此都感到美中不足,都迫切希望圣母托小耶稣的铜像重新光临到大殿钟楼的顶上。

神长教友的殷切期望终于实现了。在欢度2000禧年的日子里,教区不惜任何代价铸造了“进教之佑圣母托小耶稣”的铜像。418日,金鲁贤主教祝圣了佘山山顶圣母像,51日举行了 隆重的迎圣母仪式,并在山顶圣母大殿举行感恩祭,成千上万的教友感动的热泪盈眶,端跪在圣母像前,把未来的一切托付给我们天上的慈母玛利亚及圣子耶稣。

佘山圣母大殿为远东第一大殿。

该圣殿于公元1871年由法国传教士始建;1925年翻造扩建,至1935年落成。圣殿长55米,大殿宽25米,耳殿部分宽35米,内设3000个席位,可容4000名教友。

1946年,被罗马教廷封为“乙级圣殿”;1947年,为佘山圣母举行加冕典礼。

历任本堂:有待查询

现任本堂:贾少宇神父(兼管)

联系电话:57651521